学校工作计划 | 大学工作计划 | 班主任工作计划 | 班级工作计划 | 行政工作计划 | 安全工作计划 | 部门工作计划 | 医务工作计划 | 年度工作计划 | 机关单位 | 寒假计划
教师工作计划 | 小学工作计划 | 团支部工作计划 | 个人工作计划 | 培训工作计划 | 卫生工作计划 | 销售工作计划 | 后勤工作计划 | 半年工作计划 | 农村农业 | 暑假计划
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工作计划 | 学生会工作计划 | 德育工作计划 | 工会工作计划 | 财务工作计划 | 社区工作计划 | 工作计划范文 | 学习计划 | 办公室工作计划 | 党支部

安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6)

。发展竞争力强的服务业集团,大力兴建服务于我市主导产业的专业市场,积极发展土地、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加快建设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尝巴山农产品交易中心、安康工程咨询中心及安康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等项目,努力形成较为健全的市场服务体系。
    (五)以中心城市建设为重点,奋力推进全市城镇化进程
    以安康中心城市建设为重点,努力建设山水园林城市,构建生态城市的基本框架,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坚持产业带动和功能配套,积极引导人口有序向城镇流动,推进城镇化进程,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30〕强力推进安康中心城市建设。按照“规划控制、基础先行、生态保障、产业支撑、功能配套、市场运作、梯次推进”的原则,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提供产业发展平台,增强辐射带动和承载能力。加快江北新区建设,改造提升江南老城区,南北互动,整体发展,积极构建“一江两岸、四桥连接、组团分布、环道串联”的中等城市框架,努力把安康建设成为区域交通枢纽、物流中心和环境优美的宜居城市。到2010年,力争安康中心城市建设规模达到35km2、人口达到35万。
    〔31〕加快江北新区开发。建设汉江七里沟大桥、安康大道等基础设施项目,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形成长岭大学园区;加快汉滨区级机关北迁工程建设,促进生物科技工业园建设,打造二、三产业聚集区,奠定江北新区发展的大格局;继续抓好望江公园、滨江大道、望江小区、滨江大道商贸区开发,形成滨江景观带,促进滨江片区旅游、商贸、物流和服务业加快发展。
    〔32〕积极实施江南旧城改造。以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为重点,加快江南旧城区改造,完善城市功能,采取商业运作的方式,建设桥西广场和双城广场;实施城堤公园、兴安公园改造,建设奠安公园,为居民提供娱乐休闲场所;修建环城干道江南段,逐步完善路网布局;实施大桥路、金州路、解放路和巴山路综合改造,提升城市形象。通过规划引导,按照江南城区防洪总体要求,对东坝、西坝实行严格的建设开发控制,通过东湖片区开发以及采取有效的防洪措施,逐步消除水灾隐患,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33〕加快城镇体系建设。按照“一心三极多点、特色突出、功能互补”的总体布局,构建安康中心城市为极核的城镇体系。加大九县城和30个重点镇建设力度,加强城镇供水、输电、道路、通信、市尝垃圾与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50%以上。完成安康城区、石泉、旬阳、白河县城防洪工程。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承载能力,改善城镇的环境质量,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提高城镇辐射、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促进发展特色经济,加大产业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到2010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5%。
    〔34〕提高城镇经营管理水平。积极探索经营管理城市的新体制,坚持政府统一规划、土地统征储备、公开招拍挂、集中连片开发,优化用地结构,依法经营,规范管理,提高城市土地效益。严格执行城市土地综合利用规划,合理控制城市土地供应总量,公益性用地实行非饱和适度供应,经营性用地运用市场机制有效调控地价。加大以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为重点的城市资产置换力度,变城市资产为城市资本。采取多元化投资方式,加快九县城及重点集镇建设,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六)以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为重点,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以改善人的生存、发展条件,提高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全力构建和谐安康,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5〕实施“科教兴安”战略。加快全市工农业生产中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攻坚和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的引进、消化、创新,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进程,增强产业、产品科技含量,实现资源开发效益的最大化,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突出抓好中药现代化科技行动、月河川道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和民营科技发展三项重点科技工作,大力推进绞股蓝系列药物研发、黄姜综合利用及加工污染治理、三元杂交猪、雄蚕专养和优质粮油生产加工五项重点科技转化,努力实施中药材、富硒资源、矿产资源、茧丝绸等八大科技产业项目,加快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技术保证。
    〔36〕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巩固、提高“两基教育”,积极普及12年教育,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多渠道解决低收入群众子女就学困难,使全市初中、小学入学率分别达到99%以上。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加快高中标准化建设,力争建成安康中学和6县高中教学楼扩建工程;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争创省级示范职教中心3-5个,重点扶持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和各县区职业技术中心建设,使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0%以上。扩大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不断提高办学质量。以安康党校、安康学院和安康职业技术学院为依托,大力培养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安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37〕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加大文化资源整合力度,开发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规范文化市场管理,建成一批布局合理、城乡兼备的公共文化设施,营造高效运转、城乡并进、事业发展、产业兴旺的文化环境。重点抓好市文化艺术中心、安康历史博物馆改扩建、影视演艺中心及县乡文化中心(站)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挖掘和拓展以汉剧、紫阳民歌等为主的汉水文化,加强文化人才培养,繁荣文化艺术创作,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展演活动。加强汉水文化宣传和推介力度,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培育一批有市场竞争
上一篇:2005年省级文明单位创建规划 下一篇:劳教所平安创建实施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