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工作计划 | 大学工作计划 | 班主任工作计划 | 班级工作计划 | 行政工作计划 | 安全工作计划 | 部门工作计划 | 医务工作计划 | 年度工作计划 | 机关单位 | 寒假计划
教师工作计划 | 小学工作计划 | 团支部工作计划 | 个人工作计划 | 培训工作计划 | 卫生工作计划 | 销售工作计划 | 后勤工作计划 | 半年工作计划 | 农村农业 | 暑假计划
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工作计划 | 学生会工作计划 | 德育工作计划 | 工会工作计划 | 财务工作计划 | 社区工作计划 | 工作计划范文 | 学习计划 | 办公室工作计划 | 党支部

安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4)

实际,发挥县区优势,按照不同的自然生产条件,建设以集中连片为主专业大户等多种形式的产业基地。强化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农村专业协会及生产、科技、营销等中介服务作用,加快构建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适应的生产组织体系。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企业发展,积极发展农产品初加工企业,大力推进龙头带基地、公司加协会加农户和产加销、贸科农一体化的订单农业。加强市场开拓,提高我市特色农业的综合竞争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12〕扎实做好扶贫开发工作。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培育主导产业为目标,创新综合扶贫机制,围绕750个扶贫开发重点村,认真做好综合扶贫规划,通过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捆绑资金,实施整村推进,发挥综合效益,切实做好迁移式扶贫和易地搬迁工作。加大产业扶贫开发力度,支持农民按县区确定的优势产业实施脱贫计划,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加强农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引导农村富裕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到“十一五”末,五年累计搬迁10万人,全市减少贫困人口25万人。
    〔13〕立足安康实际,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立足安康实际,科学规划,大力发展以庭园经济为基础的殷实农户。加快农村路、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发展农村沼气,努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改善农村社会发展条件,强化农村公共服务。积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的整体面貌,积极探索和建设具有安康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三)主攻“五大”支柱,构筑特色工业群体,强力推进全市新型工业化进程
    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这一主线,抓住市场导向和自主创新两个关键,强化基地建设、企业培育和市场开拓三个环节,构建生产、加工、研发和营销四大体系,壮大汉江水电、秦巴医药、富硒食品、安康丝绸和金州矿产五大支柱工业,以汉滨区和旬阳县为重点,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到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100亿元,增加值达到55亿元,工业在GDP中的贡献率达到30%以上。
    〔14〕加快以水电能源为主的区域性能源基地建设。按照“流域、梯级、滚动、综合”开发的思路,努力全面完成汉江干流梯级电站建设,喜河电站发电投运,建成蜀河、旬阳电站,基本建成白河电站,新增水电装机104万千瓦。科学有序促进小水电开发,完成岚河、任河、旬河、南江河等汉江主要支流53座小水电站建设,新增小水电装机48.61万千瓦。到2010年,全市水电装机能力达到300万千瓦,实现产值18.5亿元。扎实做好安康360万千瓦火电厂前期工作,争取列入国家建设规划,力争“十一五”末开工建设,加快形成区域性能源基地的框架。同时,大力开拓电力市场,积极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低污染、高附加值的载能工业,支持建设特种铁合金、电解锰、电解锌等现代生产线,提高安康电力就地转化能力。
    〔15〕加快与电源建设相配套的电网建设。以优化汉江干支流水电上网、城乡生产生活和铁路用电为重点,按照统一规划,完善以安康市区为中心,以330KV为枢纽、110KV线路为骨架、35KV线路为网络的双"Y"字形电网构架。新建26条110KV输电线路1178km,改造14条202km,配变610MVA;新建33条35KV输电线路428km、改造5条62km,配变123MVA,进一步优化城乡电网结构,保障水电上网外输,提高电力供给和配送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16〕提高综合水产业市场化经营水平。加强汉江干支流水体、水质保护,确保一江清水供北京;促进实施省内“南水北调”工程;加大供水和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水资源开发政策研究,争取水资源费征收、生态环境补偿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政策支持,变生态优势、水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实现汉江干支流水资源市场化经营和综合开发。
    〔17〕做大做强医药龙头企业。按照“突出特色、扩大规模、提高效益、打造品牌”的思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吸引国内大型企业嫁接改造现有企业,优化产品结构,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营效益,形成以绞股蓝、葛根、黄姜为主的中药系列产品品牌。积极参与市场分工,发展中药提取和饮片加工,力争使我市成为国内医药行业稳定的原料药基地。争取建立省级重点新药研发机构——陕南药研中心,创新研发机制,利用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人才的优势,加大产学研协作力度,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成果引进。加快中药材的综合开发,积极开发药膳、药疗等中药食品、保健品,提高中药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开发效益。到“十一五”末,发展2-3户年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医药集团和医药中间体企业集群,力争秦巴药业实现产值30亿元,年均增长20%。
    〔18〕推进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抢抓陕南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建设机遇,以龙头加工企业为依托,科学规划布局,采劝公司+协会+农户”的运作模式,合理确定基地规模,建设以绞股蓝、葛根、黄姜为主,以及杜仲、黄精、淫羊藿、林麝、玄参、青蒿等高标准中药材基地,发展订单农业,科学引导农户种植。建设中药材GAP技术研究中心,建立GAP标准种植基地,健全SOP操作程序,大力推广规范化、标准化种植,提高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水平。
    〔19〕积极构建中药材营销体系。充分发挥医药企业自身营销网络,大力发展代理、代销、贴牌、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模式,积极利用国内知名专业营销公司优势,参与更大的市场分工和市场竞争。大力扶持药材经销大户,不断扩大全市中药材及饮片的销量。争取建设陕南中药材交易市场和中药材物流中心,拓宽药材销售渠道,搭建中药材生产、销售等方面的信息平台,把安康逐步建设成为秦巴山区药材集散地。
    〔20〕精心打造安康绿色富硒食品工业品牌。发挥绿色资源优势,应用现代加工技术,积极发展安康绿色、富硒
上一篇:2005年省级文明单位创建规划 下一篇:劳教所平安创建实施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