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
场空间,促使我市经济在更大范围参与国内外市场分工和竞争。
从我市经济基础条件、发展水平、竞争能力看,仍面临两大瓶颈、两大压力:
工业发展滞缓,经济增长内动力不足,成为制约全市经济增长的基础性矛盾。全市经济发展水平低,结构不合理,工业经济规模小,缺乏市场主体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上人才、资金、技术严重匮乏,工业发展滞缓,致使农村经济发展受限、服务业缺乏有效的市场需求,经济增长的内动力不足。
以公路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条件落后依然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出境高等级大通道尚未形成,市内交通不畅,市县尚未实现二级路连接,县乡之间以及通往景区、矿山的道路等级低、通行能力差,不能满足产业开发和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的需求。
优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巨大。随着南水北调工程和我市发展绿色产业的要求,对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标准的提高,将使优势资源开发项目受到政策和环境容量的限制,污水、垃圾处理、工业企业“三废”治理、环境保护投入加大,发展成本增加,兼顾优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艰巨。
参与市场竞争,缩小与全省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平均水平之间差距的压力增加。我市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大,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市场将更加开放,区域经济在资源、市尝人才、资金等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市场经济的“马太效应”进一步显现,使我市参与市场竞争、缩小差距的任务越来越艰巨。
总之,“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机遇明显、挑战严峻,只有抓住机遇,通过加快发展才能有效解决面临的矛盾与困难。
三、安康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预期目标
“十一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加快发展作为兴安富民的第一要务,继续实施“经营绿色、建设绿色安康”战略,抢抓机遇,夯实基础,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城镇化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突破发展。通过坚持不懈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蕴育绿色资源;依托优势特色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开放和科技体制创新为动力,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放手发展非公有经济,突出培育以“药水游”三大产业为主的绿色特色产业,经营绿色产业;积极发展绿色文化,加快建设山水园林生态城市、新型农村和绿色家园,促进人与环境友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享受绿色环境。
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团结稳定、加快发展两大主题。坚定不移地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市的中心任务,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保持较快发展。巩固和加强全市上下、各个方面的团结,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进一步形成团结兴安的强大合力。
——坚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靠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结构、降低消耗、提高效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生产,大力构建绿色特色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积极推进解放思想,转换体制、创新机制,提高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继续实施开放带动和项目带动战略,以优化投资环境为重点,扩大招商引资,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并重、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推动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安康。更加注重发挥人的因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注重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及时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城乡互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全市人民共同建设新安康,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在经济质量和效益提高的前提下,到2010年,预期全市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10%左右,GDP总量超过240亿元,三次产业比例达到20:37:4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500亿元以上(其中国家重大项目投资23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人均GDP达到8000元以上,全市整体跨入小康社会。
——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区域性交通枢纽格局基本形成,作用更加突出;森林覆盖率达到55%。
——以“药、水、游”三大产业为主的绿色特色产业规模扩张,质量提升,竞争力显著增强,对全市经济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发挥。
——山水园林生态城市格局初步形成,江北新区建设全面展开,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安康中心城市人口发展到35万人,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5%。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500元,年均增加4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00元,年均增加150元,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初步形成。
——和谐安康建设初显成效,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扶贫开发稳步推进,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成效显著,城乡人民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社会和谐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人口控制在3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
四、“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是:夯实基础,扩张产业,改善生态,协调发展。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