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政府工作报告(6)
促进产学研结合。积极推进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教师聘任制,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快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
增加教育投入。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提高地方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省财政增加省属普通高校基建专项资金安排。采取措施保证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继续做好免收农村人均年纯收入1500元以下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工作,确保适龄少年儿童接受完整的义务教育。严格学校收费管理。加大对贫困学生贷款助学的力度。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人才是第一资源。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使用和管理制度,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利于人才成长和专心创业的氛围。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现代科技知识,懂经营、懂法律、懂
外语、懂国际规则的高素质人才。努力为出国
留学人员来粤创业创造良好环境。
十、强化财税管理,积极推进公共财政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减少财政对一般竞争性领域的投入,加大财政对农业、教育、科技、环保等方面的支出。提高财政转移支付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加快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确保工资发放,逐步将所有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扩大政府采购的范围和规模,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透明度。坚持依法理财,强化审计监督,严肃财经法纪。对行政事业单位逐步实行财政预算综合管理。严格执行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规定,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切实加强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监督,落实资产经营责任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全面推进依法治税。加强税收管理,严格税收执法,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完善“金税工程”,建立以信息化加管理专业化为主的现代税收征管模式和机制。加强xx。所得税和出口退税管理。积极推进费改税试点工作。
继续清收金融资产,整顿和规范地方金融秩序。进一步加大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和农金会资产的保全和清收力度,加强对追回资产的管理,做好资产盘活、变现和债务清偿工作。加强对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整顿和监管。依法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务以及其它金融违法犯罪行为,提高金融信用水平。
十一、抓好计划生育与资源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水平。进一步实施并完善各级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继续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推动全省进入低生育水平。严格执行生育计划,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推进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加强计划生育队伍建设,全面提高计划生育规范管理水平。
以水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强环境保护。强化各级政府环保目标责任制。把加强水质保护作为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实施碧水工程计划的力度。进一步落实各流域水质保护规划、重点区域水污染整治计划,继续加强水质保护相关法规建设,保护珠江流域等水环境。加快实施珠江三角洲城市分质供水工程,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建设。研究制订合理的自来水与污水处理价格政策,进一步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逐步协调解决跨区域水和空气污染问题。积极推进蓝天工程计划,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突出防治酸雨污染和城镇机动车尾气污染。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推进清洁生产。对现有燃煤燃油电厂限期配套脱硫设施。加强污染源达标管理,巩固“一控双达标”成果。抓好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大中城市“城中村”改造步伐,实现城镇绿化、净化、美化。积极开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制定相关政策,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一。
抓好生态建设,保护自然资源。继续抓好东江、韩江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京九铁路、深汕、京珠高速公路绿色通道工程,红树林保护工程和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启动西江、北江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强化各类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严格实行耕地、林地用途管制制度,推进补充耕地易地开发和基本农田有偿易地保护工作,确保我省耕地占补平衡。加强造林绿化,消灭宜林荒山。在重点海域实行陆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保护海洋资源环境。注重地质保护,建立地质环境监测和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加强气象预测预报。
十二、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各项事业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营造先进文化氛围。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继续深入学习贯彻江泽民间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讲话,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精神。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宣传、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发展具有较高文化品位、富有时代特征的岭南文化,创建珠江三角洲精神文明模范走廊。加强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深化新闻出版、广播
电影电视事业的改革,实施文化精品战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强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建立和完善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分类管理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创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加快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支持和鼓励慈善机构办医院,多渠道解决弱势群体就医难问题。推广省中医院经验,切实加强卫生系统行风建设。继续推进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纠正药品购销中的不正之风。对政府举办的县以上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全面实行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有效遏制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减轻群众医药负担。抓好药房从医院问诊分离出来的试点。深化农村卫生改革,不断巩固农村初级卫生保剑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扎实开展爱国卫生和城乡妇幼卫生保健工作。大力发展中医药。加强药品市场和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群众性健身场所和设施建设,发展体育产业,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加强运动员、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