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政府工作报告(5)
推进电力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实施“竞价上网”。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继续深化城镇职工住宅货币化改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
六、以现代流通业为突破口,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大力推进流通业的改革与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的意见》,加快流通业的改革和调整,促使现代流通业成为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尽快培育一批大型商贸龙头企业,重点扶持15家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推动连锁经营向多业种、多业态发展。努力提高批发市场的现代化水平,扶持发展一批农产品、大宗原材料和工业品等高中级批发市常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逐步建立多层次的物流配送体系。推动以广州、深圳为轴线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逐步成为全国乃至东南亚地区重要的物流基地。扩大流通业对外开放,拓展国际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水平。
推动现代服务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运用现代技术和经营方式促进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打破服务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引入竞争机制,放宽行业准入限制。稳步推进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盘活二级市常推广和规范物业管理。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实施国民旅游计划,打造广东旅游精品,推进粤港澳大旅游区的形成与发展。积极培育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和社区服务业。进一步促进企业、机关单位服务社会化。
七、标本兼治,进一步整治市场经济秩序
继续以建立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为目标,严厉打击走私贩私、偷税骗税、骗逃汇违法犯罪活动。整顿规范文化市场和娱乐场所,重点整顿电子游戏机经营场所、音像市尝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坚持不懈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重点打击在药品、医疗器械、食品、农资等商品生产流通中的制假售假犯罪活动。整顿价格收费秩序。严厉打击传销和变相传销活动。进一步规范有形建筑市尝有形土地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加强建筑工程招投标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工作。坚决制止和消除地方保护主义,查处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严厉惩处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分子。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抓好事故隐患的治理,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行政责任追究制度,防止群死群伤等恶性、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加大治本力度,从源头上治理和规范市场秩序。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严格会计制度。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和机制建设,采取法律、制度和~措施,在全社会营造讲求商业道德、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氛围。抓好市场法规、制度建设,形成配套完善的市场法规体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监管市场秩序,促进对市场秩序监管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加强行业自律,强化社会监督。
八、加大对山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充分发挥珠江三角洲和经济特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珠江三角洲和经济特区的产业升级,逐步形成分工合理、优势突出的产业群,发挥整体功能,提升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带动全省加快现代化建设。支持顺德市开展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试点工作。
增加省财政对山区、欠发达地区转移支付。落实《广东省农村“十五”扶贫开发纲要》中的各项政策。省财政以2000年一般性转移支付总额为基数,五年内对1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按10%、三年内对其余享受转移支付的困难县(市)及地级市本级按8%的固定年递增比例转移支付。提高对困难地区调整工资专项转移支付补助。根据财力增长适当增加安排扶贫专项资金,逐步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扶贫投入机制。省财政安排1000万元用于山区贷款贴息及支持扶贫农业龙头企业。
改善山区、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环境。重点加强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1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公路建设。加快建设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连接中心城市的高等级公路网,确保~年清远、韶关、河源、梅州4个山区市高速公路连通珠江三角洲。继续按现行政策支持山区开发水力发电。
加快山区、欠发达地区的开发和开放。研究制定促进山区、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配套措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山区生产力水平的经济项目,大力发展资源型加工业,创造条件承接珠江三角洲的产业转移和辐射,同时防止污染向山区转移。继续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强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巩固扶贫“两大会战”成果。全面开展科技、教育、文比。卫生扶贫。继续做好定点帮扶和对口帮扶。积极开展社会扶贫。
九、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加快教育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全面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切实降低初中辍学率。基本完成改造薄弱学校任务。改善革命老区、山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学校舍等办学条件。调整优
化学校布局结构。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建设一批示范性高中,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扩大各类高校招生规模。进一步调整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力促中山大学和
华南理工大学建设成为一流的大学。加快省属重点高校的建设。规划、筹建具有现代水平的
广州大学城。积极发展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级技工学校。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制度,为不同层次的受教育者提供多样的教育机会,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深化教育改革。以推进素质教育为重点,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英语教育,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建立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
高考招生制度。完善农村义务
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加大县级政府对教育经费的统筹和教师管理力度,充分发挥乡镇办学的积极性。鼓励、扶持社会力量办学和中外合作办学。大力支持高校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