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北京市)(3)
首都的现代化。要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引导要素资源向郊区倾斜,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更加重视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南城与北城、城区与郊区、平原与山区、北京与周边的良性互动。
更加重视社会发展,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把控制人口规模、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摆在突出位置,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
第四,必须坚持城市建设和管理并重,不断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管理是政府工作的永恒主题。要坚持以规划为龙头,抓住城市空间布局战略调整和筹办奥运会的机遇,综合考虑城市功能布局,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为根本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难点问题奠定基矗
大力推进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建立长效机制,在规划、交通和环境卫生管理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要把应急管理建立在完善的日常管理基础之上,不断提高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
第五,必须全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把群众呼声和意愿作为指导工作的第一信号,把关心和服务群众作为第一职责,把群众的评价作为衡量工作政绩的第一尺度,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维护好农民利益;
在推进企业改革过程中,维护好职工利益;在推进城市建设过程中,维护好居民利益;关注照顾困难群体,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使广大群众在改革与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三、全面开创首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按照今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着重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首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根据首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线,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夯实经济增长的基础,扩大经济总量,提高增长质量。
把促进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关键环节,着力改善投资结构,实现消费和投资的“双拉动”。要充分发挥北京消费市场的优势,加快消费结构升级,增强城乡居民消费能力,扩大外来消费规模,促进消费总量扩张。引导企业围绕汽车、建材家居、数字化商品等消费热点,提高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完善社区商业服务体系,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倡导居民扩大旅游、体育健身和文化消费。
搞好假日市常密切关注粮油、燃料等重要商品供需变化情况,加强市场监测体系和应急体系建设,提高政府调控能力。继续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投资的产业和区域导向,从主要集中在房地产领域,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有潜力的领域转移;从过于集中在市中心区,向卫星城和中心镇转移。
不断扩大第三产业规模,加快服务业发展,全力提升质量和水平。充分利用首都财政金融等经济决策和信息平台的独特优势,发挥商务中心区、金融街的聚集效应和服务功能,吸引国内外企业和各类金融、服务贸易机构来京投资发展。推进市属金融资产的优化配置和金融企业改革,发展多种金融服务,探索农村信用社改革,巩固和提升金融服务贸易业的强势地位。
发展新型商业业态,推进区域商业中心建设,优化大型购物中心布局,建设好商业、服务业特色街区。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引进和培育现代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使物流园区初具规模。巩固和拓展海外旅游市场,整合旅游资源,积极开发多档次的旅游产品,全面提升旅游会展行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适度剥离,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打破行业垄断,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加强文化市场培育,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首都经济新的支柱。抓住奥运机遇,引导和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壮大。
增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地位,强化现代制造业的支撑作用。继续发挥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带动作用,加快实施《五年上台阶行动纲要》,使之成为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新的综合改革试验区。深入推进“首都二四八重大创新工程”,支持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开展专业配套的研发活动,深化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促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形成一批拥有核心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产品。
保持软件产业的领先地位,搞好软件产业基地的建设与招商工作。加快振兴现代制造业,支持汽车、微电子、光机电一体化、
生物工程和新医药等产业发展,尽快形成多支柱的制造业集群。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向郊区转移,合理布局,适当集中。积极稳妥地推进传统产业改造调整,扶植发展符合首都特点的都市型工业。全面启动奥运经济促进工作,抓紧建立相关信息服务平台,努力发展适应奥运需求的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
坚持“多予、少娶放活”的方针,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年一号文件精神,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加大农业基本建设投入,落实现代农业“221行动计划”,推动特色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
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推广,加强标准化生产和安全食品体系建设,实施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成215个行政村的通油路任务。
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实施山区移民搬迁工程,易地安置采空区和泥石流易发区的险村险户。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权利,稳步推进农用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规模经营。
积极推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点。完善土地征用办法、补偿标准和补偿机制,健全征地与农转非挂钩的制度,维护其应享有的社会保障权利。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增强农村经济活力。深化农村税费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