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00四年省政府工作报告(辽宁)(5)
。尽快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制定相关的配套支持政策与措施,努力使装备制造业和重要原材料工业基地建设树立起新形象。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把高新技术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高到新水平。二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切实抓好重大项目的续建、开工、签约、储备“四个一批”。重点推进80项具有牵动作用的关键性项目实施,落实鞍钢500万吨精品板材、华晨宝马轿车等10个在建项目,52项国债资金技改项目多数开工建设。三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电子信息、新材料、
生物工程与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争取实现产值2500亿元,增长25%。四是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调整步伐,完成80户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加速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等行业战略性重组,培育和发展一批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积极向国家争取政策,支持中直企业破产关闭;以军工、煤炭行业为重点,依法稳步对部分企业实施破产或分立破产;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吸纳外资、民资参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积极推进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逐步试行年薪制和期权期股等分配形式。对重点工业行业加强指导,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五是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步伐。继续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做好阜新市经济转型试点工作,抓紧制定和实施抚顺、本溪、盘锦、北票、南票等资源型地区的转型方案,合理开发资源,延长产业链,落实接续项目,培育新的支柱产业。进一步加快城市棚户区改造步伐,全面启动7个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
第二,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发〔~〕1号文件精神,坚持“多予、少娶放活”的方针,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统筹城乡发展,坚定不移地贯彻“一主三化”发展思路,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县乡财政增长。一要在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集中抓好畜牧、
水产、水果和蔬菜等优势农产品生产经营,尽快形成以“一牧两水一菜”为重点的农业区域分工布局,切实提高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水平。支持东部山区发展林下产业。二要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区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示范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达到80个。三要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展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带动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达到135个,产业化经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40%。四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乡镇企业调整、改组和改造,使县域工业成为带动农民增收和县乡财政增长的主导力量。坚持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城镇化步伐。加强对农民工的
培训,进一步改善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环境,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五要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认真贯彻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坚决实现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不反弹的目标。积极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对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确保种粮农民增加收入。加快国有农场改革,增强发展活力。积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创新农村金融体制,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切实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深化县级财政体制改革,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第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第三产业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快发展。一是繁荣发展服务业,积极扩大消费需求。进一步繁荣活跃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和餐饮服务等传统服务业,新增城乡连锁超市650家,连锁经营销售额430亿元,确保增长30%。积极发展金融保险、法律咨询、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发挥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推进资本市场建设,提高上市公司质量,防范和化解市场与金融风险。二是要以沈阳、大连和锦州三大物流中心建设为重点,抓紧制定全省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研究制定推动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构筑辐射全省和东北的物流体系。今年要建成10个物流配送枢纽基地。三是充分发挥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的龙头地位。按照商贸、旅游、会展“三位一体”的思路,把会展业与旅游业紧密结合起来。今年要实现旅游总收入500亿元,会展业交易额1000亿元的目标。要注意研究“假日经济”规律,从更大的范围内整合旅游资源,开发沈大、沈丹、沈山三条热线的旅游资源,发展清文化旅游和滨海旅游,形成“一体化”的旅游网络,不断推出新的旅游精品。要全力办好首届中国·辽宁东亚国际旅游博览会。
第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使之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要按照十六大提出的两个“必须毫不动冶的方针,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使之成为推动老工业基地振兴、实现辽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今年要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16.5%,上缴税金增长15.8%,新增就业岗位30万个,从业人员达713万人。一要认真清理歧视民营经济发展的法规政策,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以及法律法规没有禁止的所有行业,在市场准入、信贷、税费、投融资等方面切实创造平等竞争的条件,大力培育一批经济实力强、技术水平高、特色突出的大型民营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中小企业做强做大。二要积极拓展民营经济的发展领域。要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并购、参股、合资合作等形式积极参与老工业基地国有和集体企业的改组改造。要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从事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兴办、并购、承包乡镇企业,在农村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鼓励民营经济大胆进入第三产业,搞活商品流通。三要鼓励和扶持国有
企业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农村基层干部、城镇下岗职工领办和创办民营企业,扩大民营经济规模。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提高民营企业的素质。四要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进行体制创新,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科学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第五,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