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第七次党代会报告(4)
育等突出问题。遵循规律,因地制宜,完善城镇规划和设计,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镇风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城镇建设中的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镇建设。重视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继续抢抓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加强水利、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升级和城镇发展奠定坚实基矗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内在要求。加快合肥及其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使之成为以科教、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为主体的现代化大城市;加快以芜湖为龙头的皖江经济带和皖东、皖东南地区的开放开发,使之成为全省对外开放的前沿、长江经济带新兴的经济快速增长区;加快“两山一湖”地区旅游开发,使之尽快建成世界级旅游胜地,促进以旅游经济和生态经济为特色的皖南山区经济发展;加快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着力提高工业化、城镇化和开放水平,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形成京沪、京九铁路沿线经济带,成为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及深加工基地和能源化工基地;加快皖西、皖西南地区资源开发,形成有特色的资源综合开发区和大别山生态经济圈,使之成为我省参与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经济走廊;在全省沿边地区实施更开放、更灵活的政策,增强经济竞争力。第三,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市场活力不足、开放水平低,是我省与沿海地区发展的主要差距。要充分把握新世纪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不断消除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各种障碍,全面优化发展环境;必须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开发、促调整、促发展。改革是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要以培育市场竞争主体为重点,大力推进公有制实现形式创新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提高国有经济整体质量,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国有大中型企业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通过规范上市、相互参股、中外合资等形式,实行股权多元化,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深化人事、用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增强企业活力。要采取多种形式,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要以营造平等竞争环境为重点,进一步放宽政策,开放领域,搞好服务,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使之成为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的主体,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开放也是改革,是加快发展的动力和必由之路。要进一步研究加入世贸组织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采取措施,抢抓机遇,兴利除弊,扩大开放领域,发展开放型经济,全面提高我省的开放水平。要主动跟踪国际国内资本流动和产业重组的新趋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用多种方式利用外资,重点吸引外资特别是跨国公司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发性农业,加快开放服务业。进一步提高对外贸易水平,培育具有出口竞争能力的重点产品、骨干企业和优势产业,扩大出口总量,优化出口结构。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和“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设厂、承包工程,扩大对外劳务合作,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大力推进与省外优势企业的重组联合,扩大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合作,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当前,对安徽来说,环境是发展的第一要素。要大力推进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减少行政审批,提高办事效率,努力创造良好的管理环境。积极培育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依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反对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整治“三乱”现象,打击各种不法行为,努力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建立和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的地方法规及相关政策,积极推进依法行政,保护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社会风尚,努力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第四,加快发展科技教育,大力开发人才资源。
科技、教育和人才是加快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我省发挥优势、增强综合竞争力的根本依托和希望所在。各级领导必须强化科技、教育、人才意识,组织好科教兴皖战略的实施,为加快发展、富民强省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要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围绕产业升级,抓好科技开发、技术引进和成果转化,特别要抓好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要加大改革力度,创新科技体制和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强化大中型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快应用型科研院所改制和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步伐,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进产学研有机结合。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推进知识资本与金融资本、产业资本的融合,支持科技人员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支持科技型企业上市。加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大学科技园区建设,优化科技创新环境。重视保护知识产权。科教兴皖,教育为本。要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度超前发展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巩固“两基”成果,重点支持农村义务教育。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做好中国科技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和
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的省部(院)共建工作,继续支持
安徽大学“211工程”建设。强化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水平。切实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深化
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鼓励多种形式的社会办学,依法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育结构调整,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兴皖之要,惟在人才。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第一位任务,努力营造育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认真落实人才政策,深化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氛围,鼓励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建立有利于留住人才、人尽其才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年轻的科技、管理、经营人才和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