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首页自我鉴定总结报告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党团相关演讲稿讲话稿文秘知识合同范文情书导游词 |
来的影响,无善后的规划和对策,一但出现意外,则使参与项目的农户
遭受损失。如**县近几年以每亩直补600元的方式大力开发八角种植项
目,至2004年八角种植规模已达到25万亩。2005年全县八角大丰收,产
量预计达3000吨。因过去地方政府认为八角的市场容量大,不存在销不
出去的问题,只强调多种植,不考虑产后的销售服务,当八角增产时,
没有机构能为农户寻找销路,农户只能自己推销产品,但因农户市场信
息闭塞,销售方式原始,产品滞销十分严重。目前八角的市价格已由往
年的每吨2000元降到了每吨800元,每吨减收1200元,但仍难以完全卖
出,农民损失惨重。
(五)资金发放渠道不畅,造成资金沉淀。
当前支农资金发放的环节过多,致使资金被长时间延压,影响支农项目
的实施效果。如一笔专项资金从自治区下拨到实际使用,至少经过以下
9个环节:“自治区财政厅专户→自治区项目主管部门专户→市财政局
专户→市财政核算中心项目主管部门专户→县财政局专户→县财政核算
中心项目主管部门专户→项目实施单位账户→购买物资或代理现金发放
的部门(或村干部代领现金)→农户领取物资或现金”。资金发放环节
多,使得资金到位十分缓慢,甚至被长期延压。如一些县因财政资金紧
张,滞留专项资金时间长达2-3年之久,严重影响了支农项目的顺利进
行。
(六)农户贷款难的问题比较突出。
1、农村基层金融机构大量缩减,农民贷款难。因从效益上考虑,**辖
内的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上停止了支农贷款的发放,其乡镇网点机构也基
本上收,就连部分乡镇农村信用社机构也出现撤销情况。2004年全市乡
镇金融机构网点比1999年减少了57个,下降24.78%,没有金融机构的乡
镇达36个,近20万农户60万农民贷款无门。
2、贷款门槛高,拦住贫困户。贫困农户因信用评级较低拿不到农户贷
款证,又缺乏物资和他人担保,难以得到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据估算
,全市至少有20多万贫困农户无法通过信用评级拿到贷款证。
3、高浮息使贫困户望而生畏。2004年调高利率浮动上限后,农村信用
社贷款利率平均都要上浮40%--80%不等,有的贷款上浮达125%,基本到
上限,借款支付利息过重,部分农户不敢借款。
4、农村资金体外循环,体内供血不足。2004年**市农村信用社和邮政
储蓄机构存款余额合计为35.35亿元,但当年支农贷款余额仅有10.26亿
元,在农村吸收的存款超过70%被上存获取利差或投向非农业产业领域,
导致农村信贷资金的严重不足。
5、农村金融机构农贷员少,难以胜任繁重的农贷工作。农户多,居住
分散,户均贷款额度小,农贷员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走村串屯,逐户登门
才能完成贷款的发放、催收和管理工作。与商业贷款相比,要达到同样
的贷款投放规模,农贷员要多付出数倍的时间和劳动量。目前,全市农
村信用社机构共有农贷员 325 名,已贷款并需要管理的农户为32.72万
户,人均管理 1006 户。此外,还有40多万户需要贷款,农贷员工作量
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因此,一些基层信用社信贷员,抓大放小,积极办
理大户贷款,不热心办理农户小额贷款,厌其金额小、笔数多、利益少
、手续麻烦,加上执行责任追究,小额贷款者大多是贫困户,损失风险
大,宁可不放贷,使急需资金的贫困农户难以得到资金扶持。
(七)财政与金融在支农项目上缺乏应有的协调和配合,财政资金和信
贷资金在支农上无法形成合力,支农效果大打折扣。
财政与金融支持“三农”的目的是一致的,但在扶持的项目上却很难达
成共识,一方面是历史上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双方缺乏协调配合的新意
识。从历史上来讲,地方政府喜欢追求大项目,搞形象工程,很多投资
项目只考虑本届政府政绩,不考虑下届政府效益,为了本届政府任内出
大成绩,不切实的上大项目,在地方财力不支的情况下要求金融部门贷
款支持,此类项目大多失败,给金融部门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金融部
门至今仍心有余悸。就当前而言,地方政府和金融部门在项目合作上的
思维仍停留在缺乏互信甚至对立的状态。一些政府领导还一直认为,金
融应该无条件支持政府的计划项目,若金融不投入资金,则被认为是不
支持政府的工作。相反,金融部门对政府要求的投资大多存在逆反心理
,认为 “参与财政投资的项目是死的多,活的少,还是少沾为妙”。
以上原因,使政府和金融部门在支农项目上无法协同作战,不能从全局
出发,集中资金为“三农”办好关键性的大事。
二、建议
(一)建立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确保支农资金来源的稳定及资金的逐
年增长。
为解决当前支农资金投入过少,来源不稳定的状况,政府需要建立一个
有效筹集和使用支农资金的管理机制,要在资金来源渠道的拓宽、资金
投入的可持续性、支农项目效益的持久性等方面作通盘考虑,制定切实
可行的支农计划,明确规定资金的增长比例,将资金使用纳入各级政府
的预算计划,并监督计划的实施,防止某些部门以某种理由自行缩减支
农资金,确保支农资金有一个长期、稳定的来源,并实现逐年增长。
(二)找准资金投入重心,切实提高农民专项技能水平。
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不断提高农民的专项技能。一方面,
引导农民更新技术,搞科学种养,搞订单农业,搞产业化,提高农业使
用效率;另一方面,加大对农民科学种养、外出就业等专项技能培训的
投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切实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从
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三)疏通资金发放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针对当前支农资金发放渠道环节多,资金流通不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