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 太原市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8)
的各部门分工太细,各管一段,各自为政,不仅条块分割严重,而且条条和块块内部也常难以协调。条条块块之间在交通用地、规划布局、管理实施等各环节都存在着利益冲突,造成道路交通零碎不衔接和建设、经营管理效率低等问题。
2.动力系统
动力系统包括电力生产及输变电设施,区域性煤气、燃气的生产与输配设施和热力生产供应设施。随着人民生活与生产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对动力供应系统的需求会不断增加,能源供应结构会进一步发生变化,从能源需求、结构变化角度分析,目前动力系统城乡一体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大型动力供应设施,在输变电设施、煤气、燃气的生产与输配设施和热力生产供应设施建设过程中,对区域联合、共享以及城乡一体化等因素考虑不够,导致市郊城镇、外围城市规划建设中追求自成系统的倾向严重。
第二,城市内部“城中村”、城市郊区小城镇与中心村,动力供应网络建设不足或形成空白,能源利用结构转化滞缓,严重影响城市的环境质量。
第三,中心城与边缘区预留线路走廊、动力设施建设用地统筹规划不够,“马路拉链”现象时有发生。
3.给排水系统与污水处理系统
太原市在城市给水系统建设方面发展较快,引黄济并工程竣工后,太原市水资源短缺问题将会有所缓解。从河道水体的流域性特征分析和筹划,城市供水工程的规划和建设需要从市域甚至更大区域的水体系统进行分析研究,实现水源流域的高度整体协调。但是,在目前的城市给排水体系建设中“就城市论城市”的倾向仍较严重,具体表现为:
第一,都市圈内各城市根据各自的需要,安排水源地和取水量,自成体系建设自己的给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盲目分散建设,水源利用设施的合理配置没有整体区域协调,不利于资源的优化利用。
第二,城乡工农业用水和城镇乡村居民用水缺乏一体化规划和合理分配,城乡用水、工农业用水之间矛盾突出。
第三,城市给排水管网建设比较完善,但自成体系,小城镇和农村及“城中村”给排水设施与管网建设滞后,城乡之间反差极大。
第四,城市与村镇排水口缺乏统一协调规划,流域上下游相邻城镇间存在水污染矛盾。
第五,水资源管理体系仍较混乱,水务一体化的管理机制有待健全。
4.其它系统
信息系统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太原市与都市圈其它城市特别是晋中市的一体化问题,农村通信设施建设是薄弱环节。
安全保障系统主要包括防洪和抗震两大部分。太原市区汾河干流防洪标准已达到百年一遇设防标准,存在的问题是防洪体系建设本身也是整个流域河道与水库整体整治的一体化工程,城市独立的防洪工程建设对解决防洪的根本性问题仍比较脆弱。
(二)基础设施一体化的思路
太原市基础设施一体化的基本思路可概括为:统一规划起步,协调整合为主,生产性设施先行,分区重点推进,管理创新保障。
太原市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的内容包括三个空间层次、五大支撑体系和五大系统(见图2)。其中,软支撑体系由规划机制、组织管理机制、微观主体运营机制、土地管理机制和投资机制组成;物质支撑体系由交通系统、动力机制、通信系统、给排水系统、环境生态系统和安全保障系统等组成。
根据太原市建设现状和发展要求,城乡一体化建设分区应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即城市内部(城市建成区范围),是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的重点主要是75个“城中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造问题,要重点解决市政公用设施与社会公共设施的一体化配置与完善。第二层次,即城市边缘区(城乡交错地带),是城市型基础设施与乡村的过渡地区,也是城市主要的区域性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分布地区。基础设施一体化的重点是处理好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节点的合理布局、城市用地发展、城市形态与基础设施配置的协调关系、城市型设施的合理延伸与有序发展、城市生态环境设施的建设和保护。第三层次,即都市圈域。一般而言,是以1小时交通圈作为都市圈划分的范围。从太原市经济一体化和空间一体化角度分析,都市圈域范围除太原市域(2市3县)外,还应包括晋中市榆次区、交城、文水、祁县、太谷5个县区,相当于太原二级经济区的范围。它是山西省经济社会最发达的核心区域,也是全省基础设施网络最为密集的区域。都市圈域基础设施一体化的重点是圈域各级城镇之间大型区域性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包括圈域交通体系一体化建设、能源供应、污水处理、生态环境设施、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设施、防洪设施等的整体协调与共建共享。
(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的重点
1.交通运输系统
对于都市区域,基础设施的城乡一体化、空间一体化首当其冲的是交通一体化建设。太原市交通一体化建设的主要方面是:第一,建立以大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城镇交通发展模式。调整运输结构,切实贯彻公共交通优先的城市交通政策,以发展常规公共汽车、电车、小型公共汽车为主体的城市交通结构。随着郊区的发展,从市内的“市区公交”扩展到都市圈范围内的全域公交,形成大公共交通体系。按照太原发展实际,都市圈内应优先考虑中心市区与榆次、清徐之间、主要小城镇之间的大公交体系,建立起公共交通与城镇布局相互支持的良性发展链。第二,筹备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立以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以常规公共交通为辅助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是大城市客运交通所倡导的模式。把都市圈范围内规划建设的“十字”形地铁、由同蒲铁路、河西铁路专用线、北郊铁路专用线、以及规划中的南郊铁路(义井工业站经姚村至榆次)组成的椭圆型环城快速市郊铁路等有机组织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