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区党建工作调研总结(3)
七、认真整改,进一步加强基层干部作风建设
我区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共征求到群众意见28条,其中涉及群众对基层干部的4条,2条已经得到解决,列入中长期整改任务的2条。在“回头看”阶段,4条意见全部列入中长期整改,明确了相关责任人和责任单位,明确了完成时限。在工作中,下大力气抓了
整改方案的落实,特别是长期
整改措施的落实,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对有些基层干部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积极进行协调,综合解决。普遍将整改情况向群众作了公布,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并制订和落实整改项目责任制,突出问题回访制等措施,确保整改工作落到实处。主要做法:一是完善整改项目责任制。明确整改的重点问题、具体措施、责任人和完成期限,坚持问题不解决,责任关系不脱钩。二是建立整改项目“列队销号”制。将需要整改的问题按期限划为短期和长期解决的问题,并按照难易程度逐一落实,着力解决好短期问题,让群众能切实看到先进性教育的实际成效。三是建立整改成效评价制。突出解决问题和为民办实事,将落实整改情况与各单位年度目标考核、党员年度考核挂钩。
八、农区党员队伍状况
我区现有农区党员345名,按年龄结构划分:35岁以下有60人,占总数的17%;36-54岁有170人,占总数的49%;60岁以上80人,占总数的23%。按文化结构划分:大专及以上43人,占总数的12%;中专及高中68人,占总数的19%;初中及以下234人,占总数的67%。总体来看,我区农区党员队伍呈以下现状。一是政治素质和组织纪律淡薄。个别农民党员,不愿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二是年龄结构老化,要求入党者少,后备来源短缺。在调查中发现,有些村党支部无职党员平均年龄近六十岁,大都头发花白、年老体衰。不少青年农民要求入党的政治热情不高,青壮年劳力大多常年外出经商、打工,主动申请向党组织靠拢的入党积极分子很少。三是缺乏致富本领。不少农民党员与农村市场经济很不适应,满足于“三餐一宿”;有的虽有致富的愿望,但缺乏新知识、新技术,苦于无门路,显得无能为力;有的面对农业结构调整、激烈的市场竞争,无所适从,搞种养没技术,做生意怕蚀本,显得茫然无措。这些党员因受年龄、文化、自然条件等的制约,经济生活普遍不如当地非党群众,党员在致富中的“带头”和“带领”作用成了空谈。
针对以上现状,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重思想,抓教育。利用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影响,组织党员认真查摆在理想、信念、宗旨、作风及发挥作用上存在的突出问题,落实好各项整改措施,不断提高党员队伍政治思想素质。二是重技能,强化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党员素质的根本举措在于加强教育培训,要把技能培训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多层次、多渠道开展教育培训。并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对普通党员侧重于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在提高致富本领上下功夫;对致富能人重点抓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基本理论教育,同时加强科技文化知识和法规政策知识培训,引导他们走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前列,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充实他们的科技知识、法制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增强他们“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三是抓源头,改善结构。对返乡青年、致富能手中的佼佼者,要加强培养,引导他们自觉地向党组织靠拢。村党支部要注重无职党员队伍建设。一是把好岗位设置关。以村为单位进行了调查摸底,摸清各村无职党员的年龄、文化、能力素质以及家庭情况并进行登记造册;收集整理一大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找到需要党员发挥作用的支点,为合理设置党员岗位提供依据。二是把好党员上岗关。在上岗前,对全体党员进行了民主评议,不合格的党员坚决不能上岗;其次做好岗位申报,将各党支部的岗位名称、职数、职责及时公布,各无职党员自愿申报适合自己的岗位,按照就近便利的原则,择优选配,让他们成为农区党的政策的宣传员,财务管理的监督员,热心公益的议事员,民事纠纷的调解员。五是开出口,整顿队伍。党组织要按照党章和有关规定,区别不同情况对不合格党员做出处理,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