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体教结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副市长)(2)
二、密切配合,互动双羸,努力形成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体系。
这次会上,提交大家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体教结合”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了“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义务共尽,成果共用”的原则,体现了“体教结合”的基本内涵和内在规律。体育和教育部门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方面各有优势和特长。教育部门有生源的优势,有思想教育、文化教学、管理、把握人才成长规律等方面的优势;体育部门有体育专业技术、教练、场地设施、组织高水平专项训练和
竞赛组织方面的优势。“十六字”原则,就是要充分调动体、教两部门全方位结合的积极性,把原来两个相对独立的部门共同培养人才的优势挖掘出来并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资源配置优化,发挥更大的效能,建立我市青少年训练体制新的平台,发现、选拔、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更多的金牌运动员,为国为省为市争光。
(一)加强合作,建立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
体育、教育部门转变观念,统一认识,统一行动,是做好“体教结合”工作的重要基础。在“体教结合”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树立“大体育观”,切实转变观念,自觉打破部门所有、行业界限、地区类别等影响资源配置的旧观念。要排除这些东西,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群众需要,群众喜欢,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情,就不要说是哪个部门,该由谁来做,由谁来管。“不求所有,只求所在”。这个观念转变得好,做起工作来就会很洒脱。作为体育、教育部门的领导来讲,更需要在认识上提到“大体育观”、“大教育观”的高度上来,自觉地搞好体、教两部门的配合,尤其是体育部门的同志更要主动。两家共同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在管理体制、发展模式、竞赛制度和体育特长生的优惠政策方面要多研究、多出台好的政策。目前,市体育局和市教育局已建立了“体教结合”工作定期联系会议制度,定期研究“体教结合”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在这次会上,宣告成立全市“体教结合”工作领导小组,下一步,体教两家还要进一步细化工作职责和分工,在如何加强结合上下功夫,完善部门领导定期会商制度和业务工作联系制度等等,使“体教结合”工作实现统一规划部署,统一检查评估,统一表彰奖励。体育、教育部门还要主动地与社会各界、与其他兄弟部门广泛沟通,取得更多的支持、配合,齐抓共管,为“体教结合”工作健康、快速地推进搭建一个和谐发展的平台。
(二)互动双羸,建立后备人才培养新体系。
实施“体教结合”,就是把青少年儿童训练纳入体、教两家共同管理,共同创建青少年训练网络,形成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相衔接的“一条龙”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体系。目前,我市体教结合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今天会上介绍的这些经验都是个别的,都还分散在点上,没有串成线。所以还需要在宏观、微观上,在事业、行政上,在教育行政部门、体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中,把体教结合工作更好地串起来,要在贯彻落实上进一步下功夫。市体育局和市教育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努力,不断优化培养环境。运动员的成长是长期培养的结果,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培养环境,培养的成效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围绕运动员的培养,充分发挥体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区县以及学校、运动员、家长等各方面的积极性,把各个环节衔接起来。在领导体制上,要进一步加强现有的联席会议制度。在重大项目布局上,学校作为载体和主体,要研究如何创造条件,通过激励和有效措施把优秀运动员培养出来。从这个角度讲,以下几个问题要作重点研究,首先是运动员的选材问题。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要按照教学计划中体育课授课时数和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需要配备齐体育教师,按照国家制定的各类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标准,配齐体育设施。要开足体育课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保证每个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每个学生选学一至二项体育特长。组建~队,开展经常性的课余锻炼和竞赛活动,以培养和发现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学校在文化教育方面要主动对一些体育人才因材施教,并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合他们文化教育的最佳途径。在他们升学时,要争取让他们凭自己的能力考进大学,用足加分优惠政策,但主要还得靠他们自己。对取得突出荣誉和成绩的运动员,给予优惠政策和特殊照顾。其次是运动员的出路问题。运动员的运动生涯是比较短的,退役后还要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出路方面的工作做得好,就会的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运动员行列中。在文化教育和职业技能方面,教育部门应该投入专项经费,对~员因材施教。第三是为中小学校配备高水平教练员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讲,中小学体育教师直接培养出高水平运动员并输送到市队、省队是有难度的,在这方面,体育局要主动为学校提供信息、提供人才,在为学校配备高水平教练员上要舍得投入,体育、教育部门要创造条件为体育教师和专职教练员交流互动提供平台,例如,体育教师可以评聘教练员职务,教练员到学校执教可以评聘教师职称等。只有这样,再加上体育设施的配备和体育人才出口的畅通,才能激励体育后备人才持续参加体育训练,才能培养出优秀体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