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溪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
<>
序言
“九五”期间,苏溪镇走“强工兴镇”的发展路子,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科教文卫体等各项事业稳步推进,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社会保障机制初步建立,民主法制建设日趋完善,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实现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现在正迈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行业结构比较单一,工业企业品牌和上规模企业、外贸出口总量偏少;二是农民增收办法不多;三是城市建设品位不高,管理不到位,农村道路建设滞后;四是计生工作在后进徘徊,任务艰巨,婚姻生育观念教育有待加强;五是农村小学布局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六是外来人口管理缺乏长效管用机制。
今后五年是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经济一体化、提升工业化的重要时期,也是建设副中心、推进城市化、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时期。本计划根据苏溪行政区划调整、义乌市委十届九次全会决定、义乌市“十五”计划发展纲要、义乌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1年)、中共苏溪镇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2001年)进行编制,是战略性、指导性、政策性的计划,是“十五”时期苏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镇上下团结奋斗的行动纲领。计划主要简述发展思路,明确政府重点,涉及的主要领域,运作的措施手段。
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目标
(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背景
当前我镇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我国加入WTO,为我镇以服装和劳动密集型为主导的苏溪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二是上海、广东等一些大城市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三是福田市场建设,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火车客站北移带来的产业集聚的机遇;四是几年的发展,我镇已奠定了加速发展的现实基础: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国民生产总值已达7.9亿元,一、二、三产业比重为8%、70%、22%,财政收入超3000万元,人均收入5600多元,丰富的民间资金;优良的投资环境和创业环境;“刻苦耐劳,精明能干”的干部群众思想解放,勇于开拓创新。我们对完成苏溪“五年计划”充满信心。
(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十五届六中全会和义乌市委十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设副中心为目标,突出加快发展主题;以现代工业园区建设为龙头,推进城市化进程;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依托,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以建立精简、高效的政府机构和干部队伍建设为根本,为把苏溪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商贸名城副中心打下坚实的基矗
(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
坚持发展这条主线,紧扣发展这个主题。增强责任意识,抓住机遇,再创新优势,再求大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在提高中发展。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突出重点,走特色之路。把超前性与科学性结合起来,抓工业龙头,重结构调整,求农业实效。
坚持开放与创新相结合。既要依托苏溪又要超越于苏溪,既要“请进来”又要“走出去”,既要吸收先进经验又要创新提高,解决体制性、结构性、素质性问题。
坚持“富民强镇”,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建立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
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到两个文明一起抓;坚持依法治镇,强化以德治镇,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按照义乌建设现代化商贸名城的总体规划,到~年,我市将跨入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行列,建成50万人口的大城市。到~年,我镇也将形成超5万人口以上的现代化商贸名城副中心。从~年开始,向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第二步战略目标迈进。
--国民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到~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3.8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200美元,年递增15%;财政收入6500万元,比2001年翻一番;人均收入年递增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2.9亿元,年递增15%。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8%、52%、40%,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20%、45%、35%。
--工业支撑水平明显提高。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优势明显,竞争力增强。义北工业园区要完成4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任务,新引进产值超亿元以上企业2家,超5000万元以上企业10家以上。形成以服装业为特色,其它行业相辅的省级示范工业园。
--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标准农田建设达70%,建成苏溪万亩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具备农业现代化的生产条件。
--城市建设初具雏形。到~年建成区面积6平方公里,集聚人口5万,建成区绿化率达30%以上,污水基本得到治理,城市化率达50%。工业、居注文教、商贸等区域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完善。村村实现道路硬面化。副中心和省中心镇的地位不断巩固,辐射义东北地区。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医疗水平提高,服务设施改善,规划实施文化中心。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中、中专、职校教育入学率达80%以上,以优质教育为主的小学布局形成。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计划生育符合率力争达到95%以上。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形成,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道德教育得到进一步加强,集中整治村容村貌,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经济结构
发挥传统产业优势,积极开发新的潜在经济增长点,实施“强工业、优农业、活三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