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欠发达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如何
新洲区位于武汉市东郊,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城区,版图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95万,其中14至35岁青年总数约28.2万。改革开放以来,辖区内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超常规发展,迅速成为
就业、财税、投资等领域中最具活力的增长源。截止2003年底,共有登记在册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12642个(含个体工商户),从业团员青年数以万计。2004年,共青团新洲区委通过咨询走访、问卷调查、座谈讨论等形式,对辖区内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团建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调查表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正逐渐陷入“边缘化”困境,这也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了其它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整体现状。下面,笔者试就如何突破“边缘化”困境,构建欠发达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的“多赢”格局,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正视“边缘化”困境,理性看待艰难现状 所谓“边缘化”,本是
社会学中的概念,主要指难以融入现行主流社会的思维习惯、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的“边缘化”困境,具体表现为角色定位、工作体系和功能发挥的全方位“偏离”。 (一)角色定位“边缘化” 思路决定出路,定位决定地位。对于任何一个组织来讲,找准其相对独立、且不可替代的角色定位,是争取认同、拓展空间、实现突破的关键。但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这个崭新领域中,由于对诸多关键问题、深层矛盾没有超前研究,缺乏科学界定和适时指导,致使角色定位频频走入“边缘化”误区。 1、越位的万能型。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与国营集体企业有天壤之别,在衡量“成本投入”与“效益产出”时相当“苛刻”,对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的群团活动有一定“排斥性”。因此,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必须先求“生存权”,再争“发展权”,走“务实”、“稳妥”、“渐进”之路。但在面对非公有制经济团建这一全新课题时,却有少数地方无视现实,“头脑发热”,主观臆断,在组织设置、团干选配、活动时间、经费保障等方面,盲目追求高起点、高标准,甚至刻意把团组织的职能夸大化、万能化,任意延伸工作内涵和外延,冒然将“触角”深入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人事、思想等“敏感”领域,更有甚者,挣脱不了惯性思维,尚未开展团建就先要求团的地位、团干待遇和工作经费,最终引起企业经营者的反感与对抗,导致障碍重重,事与愿违,被拒之“门”外,造成恶性循环。 2、失位的无为型。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是一项艰巨复杂的
系统工程,非一日之功,必须“摸着石头过河”,“踏着荆棘推进”。因此,确有少数地方存在根深蒂固的“等、靠、要”思想,片面地认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情况特殊,形势复杂,团建工作难搞出“真名堂”,到头来吃力不讨好,因而丧失信心,顾虑重重,畏难情绪较重,走入了“消极无为”的极端。工作中,要么一味强调客观困难,观望等待党委和上级团组织出政策、定方案,不敢越雷池一步;要么被动适应,降格以求,应付了事,满足于生搬硬套旧模式、老办法,即使勉强建立团组织,也是出于政策性考虑,大多处在“有组织、无活动”的原始水平上,成了点缀门面的“多余部门”。 3、错位的浮夸型。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是全新课题,更是大势所趋,所以,也有个别地方为了哄上级,出政绩,凭着敏感的“政治嗅觉”,认为行动越早越好,步子越快越好,声势越大越好,唯有如此,才能出典型,出成果,出经验,好大喜功,刻意追求轰动效应,将应时应景的表面文章,作为追求政治功利的手段,完全背离了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则热衷于大张旗鼓地发文件,建组织,抢进度,全力以赴地铺摊子,挂牌子,搭架子,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团率100%”到“流动团员覆盖率100%”,各种不切实际的“新口号”、“新招数”不胜枚举,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大跃进”,表面上热热闹闹,虚假繁荣,实质上浮光掠影,走了过场,根本没有解决好深层次矛盾,最终形同虚设,建而后瘫,从“一哄而起”变成了“一哄而散”。 (二)工作体系“边缘化”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团的组织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建设,是优化共青团工作体系的基础,但同时也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的“软肋”。 1、组织体系的覆盖比例低。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规模大小不一,小到个体工商户,大到集团公司,所有制性质及管理模式极其复杂,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多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都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极弱,开业、歇业、倒闭此起彼伏,团员青年下岗、跳槽、换岗频繁,择业自主性和不稳定性突出。这些在客观上造成大批团员青年游离于组织之外,流动团员管理失控更成为致命“顽症”,流出的去向不明,进来的身份不清,团员真实底数模糊,难以纳入规范有效的组织覆盖体系,只有就放任自流,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团组织边建边散,大起大落的恶性循环。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3年底,新洲区已建立团组织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仅占符合建团条件的0.9%,新建团组织能维持一年以上的更是凤毛麟角。 2、管理体系的运行效率差。 在国有集体企业,团建工作受上级党团组织管理和约束,所以在团员发展、团干培养、换届选举、经费划拔、考核奖惩、人事任免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成熟规范的管理机制,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与上级团组织大多属于松散型挂靠关系,传统的管理体系“失灵”,导致团建工作随意性大,依赖性强,运行效率差。如调研中发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普遍存在多头管理、分散管理的问题,许多同企业的团员组织关系分散在人才交流中心、职业介绍所、原住村组、社区或单位,隶属关系尚未理顺,加之许多青年职工长期超负荷工作,或出差跑业务,或天天“三班倒”,集中活动时间很少,致使“三会一课”等团内管理制度形同虚设,组织秩序的稳定性越来越弱。 3、保障体系的支撑作用弱。 大多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都处在原始积累阶段,求生存、求发展是其头等大事,因而普遍趋向于追求利润最大化,其管理结构、劳资关系、作息制度对团建工作容纳度较小,团建活动的时间、经费通常都缺乏保障,许多企业经营者认为,开展共青团活动既要耗费财力物力,又要耗费时间和职工精力,因而借口经营困难,不仅分文不给,甚至要求团组织不能公开挂牌,活动业余时间安排,经费个人自筹,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