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促农增收的“加减乘除”(2)
增长的大背景下,才使得农民获得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了收入的稳定增长。当前,我国经济开始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大的经济环境以及区域自身的产业积累和发展氛围,必将使农民收入水平在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相应得到较大提高。
(二)国家扶农政策是提高农民收入的保障。今年,中央和省委以两个“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政策。随着全面取消农业特产税、调低农业税税率、粮食直接补贴,以及退耕还林、扶贫开发等相关措施的逐步到位,我市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加上此前国家扶持“三农”、减轻农民负担所产生政策效应的作用,各项措施给农民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以金溪县为例,按目前减税43%和粮食直补政策计算(二晚良种按15元/亩计),今年全县通过减税增收885万元;粮食直补增收1316万元;由于扩大耕种、提高复种等措施的落实,预计全年粮食总产可增加7000万斤,增收5250万元;粮食涨价因素增收3328万元;四项累计增收10779万元,人平增收468.6元。剔除生产资料涨价减收2890万元;家禽养殖业减收280万元;因粮价上涨导致的经济
作物面积减少、务工返乡人员增多,减收2710万元;合计减收5880万元,人平减收255.6元。预计今年金溪农民因政策增收人均可达213元。
(三)农业产业化为农民增收拓展了广阔的空间。随着近年来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全市已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产业优势的种养基地和加工龙头企业。临川区今年黄栀子种植面积已达10万亩,全区40%以上的农民从事黄栀子产业,仅此一项,人均可增收400元。金溪县去年多种经营的种植面积达39万亩,占农作物总面积的44%,主导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0%以上;今年又新发展农业企业22家,达到113家,其中2000万元以上产值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13家,带动3万多农民增收。
(四)区域特色经济加大了农民增收的动能。以传统种养业和加工业为基础的“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产业结构,不仅直接增加了农村劳动力务工机会和工资性收入,而且使农民获得超额收益成为可能。如孝桥镇下李村的麻绳产业。2003年,该村加工麻制品销售收入达800万元,实现税收40多万元,解决剩余劳动力150余人,人均增收400元。
(五)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了农民增收的领域。“打工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外主力。我市去年农村劳动力转移37.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7.1%,规模呈逐年扩大的趋势,外出务工收入占工资性收入的60%。据对区的调查统计,今年全区劳务输出人员将达20万人,比上年增加2万人,劳务输出收入预计达10亿元,平均每家每户以一人计,每年每人务工年纯收入在6000—8000元左右。仅此一项,全区农民人均收入预计可达500多元。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非农产业化的加快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管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劳动力仍有加快转移的余地,农民增收领域也将进一步拓宽。
(六)第三产业迅猛崛起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载体。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我市最活跃的经济类型。2003年,个体私营经济的增加值占全市GDP的21.5%,为带动全市经济高速增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当前鼓励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政策引导下,民营经济将成为农民收入加速提高的主要载体和巨大源泉。飞速发展的物流业,已吸纳我市10万农民参与,建立了覆盖30多个省市的4000多个网点,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2003年全市物流产业营业收入突破200亿,为地方财政增收3000万元,不仅为直接参与的农民增加了收入,而且打破了长期制约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为全市农产品外销畅通了渠道,使农产品商品率达到80%以上。
四、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思考
农业的弱质性、依赖性和滞缓性表明,促进农民增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作为一个
系统工程不断推进和完善。既要大力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又要在农业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增收的渠道和领域,又要实行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抓好经济薄弱地区、纯农户和低收入户增收;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能尽快见效的具体措施,又要着眼于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在具体实施中,要围绕破解农民增收中的制约难题,做好促农增收中的“加减乘除”。
——“加”,就是加重第一产业在农民增收中的份额,多方面挖掘潜力,在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中引农增收。
1、扩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从提高种粮比较效益中增收。重点抓好优良品种的推广和普及,积极扩大中稻、再生稻和高档优质晚稻的种植面积。突出抓好大米的精深加工,尽快占据粮食产业中最具附加值的环节。当务之急是要通过加快我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组改造步伐,“全面改、规范改、彻底改”,转变目前粮食加工企业“小而散”的状况,并靠大联强,吸收社会资本,组建粮食深加工规模龙头企业,依托粮食主产区优势,切实提高农民的种粮收入。
2、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从结构调整和优化中增收。对优势产品布局,打破县区区域界限,按照资源条件、生产规模、市场区位、环境质量、产业化基础等进行科学规划。着力抓好已经形成的南丰蜜桔、广昌白莲、金溪蚕桑、黄栀子等产业基地建设,促进其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把优势品牌做大做强,使之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增长源。
3、采取攻特色竞争策略,从挖掘特色经济潜力中增收。一是发展传统特色经济。依托传统手工业、加工业和种养业优势,通过能人的带动作用和农户的主体作用,聚集发展动力;二是着眼生态环境经济。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进而推动生态旅游、生态度假等产业发展;三是挖掘“土”字特色,发展庭院经济。把具有地方乡土气息的“土”鲜品、“土”制品开发、推广出去。
4、积极发展订单农业,从家庭经营和多业并举中增收。通过“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协会+经济人+农户”的运作模式,把分散经营、规模不大的小农户通过利益机制联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