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查报告 | 情况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报材料 | 实习报告 | 述职报告 | 述廉报告 | 调研报告 | 调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整改措施 | 整改报告 | 整改方案 | 报告写作
开题报告 | 辞职报告 | 申请报告 | 考察报告 | 工作报告 | 离职报告 | 结题报告 | 竞聘报告 | 学习报告 | 请示报告 | 社会调查报告 | 可行性报告 | 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我县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调查与思考(2)

了机构,理顺了职能。成立了县医疗保险所,配备了专门工作人员,归属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管理。二是初步建立了医疗保险政策体系。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学习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县的干部职工进行了医疗保险测算工作,形成了《桃江县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总体规划》、《桃江县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意见》、《桃江县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和《桃江县关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服务设施支付标准的暂行办法》等15个操作性较强的医保配套文件,从而初步建立了我县医疗保险政策体系。三是稳步推进医疗保险制度,取得了初步成效。2004年,我县医疗保险参保单位达187家,参保人数25052人,年征缴收入1190万元,年支出1180万元。同时,我县还初步建立了以大病互助制度为重点的医疗保险机制,2004年大病互助费支付达380万元。医保的开展带来了“三少一多”:浪费医药费的人少了、找单位扯皮的人少了、小病大养的人少了,大病、多病者得到治疗的机会多了。 三、我县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涉及到我县医疗卫生机构利益的调整,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全县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难度很大。   (一)多年积淀下来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一是我县现行的医疗卫生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国家明确医疗卫生单位是带有一定福利性质的公益性事业单位,要求医疗单位优质低价搞好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使医疗卫生单位的医疗技术劳务价格长期低于成本,而政府的财政补助水平又相对不足,不能保证“福利”给医疗卫生单位造成的成本亏损。另一方面,医疗卫生单位生存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之中,又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行,它的各种生产要素(如药品、医疗用品以及后勤服务等)无不取决于市场。纵然不以赢利为目的,为维持医疗卫生单位正常的运转(或按经济学的观点称之为“再生产”),也必须倾向于至少保本经营。而要按市场经济规律保本经营或保证医疗卫生单位的正常运转,就必然与国家赋予医疗卫生单位“带有一定福利性质的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定性有矛盾。二是卫生资源配置和结构不合理。城镇卫生资源相对过剩,重复建设,浪费严重,效率不高。全县约有80%的卫生技术人员、床位和医疗设备集中在城镇,而近80%的城镇卫生资源又集中在大医院,尤其是县城的大医院,城镇医疗服务供过于求。据统计,2002年全县县级医院、乡镇和中心卫生院总诊疗人次较上年减少了6.07个百分点,而病人的治愈率却比上年上升了1.46个百分点。三是医疗机构的补偿结构不合理。医疗机构的经济补偿主要来源于药品收支盈余。这种“以药养医”的补偿模式,诱使医疗机构扩大药品销售,促使医生开大处方、用进口药,也诱使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虚高”定价和回扣促销,造成了医疗药品费用的不合理过快增长,加重了财政、企业和病人的负担。四是医疗机构的运行机制和内部管理缺乏活力。医疗机构之间和医务人员之间缺乏竞争,这种“吃大锅饭”、“捧铁饭碗”的体制,导致了医疗卫生机构不断膨胀,人满为患,效率下降。少数医疗卫生机构管理松弛,服务质量、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滑坡,医疗差错事故时有发生,群众意见大。五是医疗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尚未成熟的市场,也是一个没有完全放开、带有一定垄断性质的市场。其市场行为还没有规范,市场需求缺乏弹性,对医疗市场更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六是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思想观念陈旧。过去在计划经济时代,医疗卫生单位有一种“救世主”的高姿态,居高临下面对患者,医生说一不二,患者完全听命于医生的摆布。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让病人选择医院”、“让病人选择医生”,这种改革使医患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病人来医院,不单纯是为了接受治疗,而是通过货币的变换来享受医疗服务,他需要得到“放心、及时、方便、有效”的优质服务。这些,需要医疗卫生单位改变旧有的观念,正视社会已进入了一个人民走向富裕、服务要走向市场的新时代,改变旧的服务模式,变“救世主”为人民的公仆。   (二)管理体制不顺,阻碍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一是乡镇卫生院的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1985年,我县对乡镇卫生院的管理由县卫生局主管移交给乡镇政府主管,后来又明确为县乡共管。实际上,无论是乡管还是县乡共管,都没有管到位,也没有给乡镇卫生院的建设与发展带来大的促进。二是农村卫生执法监督体系不健全,医疗市场秩序不好。各级各类医药监督机构都把监督执法的重点放在城镇,而对广大农村医药市场的监管几乎是一片空白。据统计,全县有无证行医“黑市”个体诊所100余家,从业人员200多人。因缺乏卫生监督管理和执法,各类医疗服务机构重叠、设置标准低、服务质量差,导致农村医疗卫生市场的无序竞争、恶性竞争严重,医疗纠纷、医疗事故时有发生,假冒伪劣药品较多,假医庸医不少。   (三)投入少、技术水平低,医疗卫生机构生存困难。一是投入少。2002—2004年,全县财政投入的卫生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3.65%、3.41%和3.28%,分别占人员工资的21.2%、16.8%和16.6%。一些乡镇卫生院反映,本来财政预算拨付少,有的不足1万元,加上实际拨付又有缺口,还要扣除报刊征订费、失业保险基金等各种费用,最后都是所剩无几了。全县卫生系统共有离退休人员550人,占在职职工的21.4%,共有非卫技人员391人,占在职职工的15.3%,平均每2.7个在职职工要负担一个离退休人员和非卫技人员,沉重的人员负担严重制约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三是设备陈旧、落后。全县医疗卫生单位共有CT机2台、彩色B超机2台、X光机31台、心电图机15台、B超机16台、生化仪10台,其他1000元以上仪器设备181件,总值1097万元,各单位平均35.4万元。以上设备基本集中在城镇医院和中心卫生院,象泗里河、水口山、沾溪、浮邱山等乡镇卫生院基本没有什么仪器设备,靠听诊器、血压表、体温表“老三件”看病,“一个枕头,三个指头”切脉处方,连常规检查都不能开展。据调查统计,全县24个乡镇和中心卫生院达到国家1994年制定的乡镇卫生院基本设备和科室设置起码条件标准的仅占40%。全县有4所乡卫生院连最起码的高压灭菌设备都没有,有4所没有B超、5所没有生化设备。四是技术水平低。全
上一篇:实行分税制和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体制与运行情 下一篇:对我县庄园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