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应对劳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依法有效促进(2)
五、多重复杂的劳动关系是劳资纠纷难于及时了断的重要原因
在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逐步建成以后,取而代之的是劳动关系格局逐步层次化。高端劳动力供不应求,劳动关系比较和谐稳定;中层劳动力市场由于供求大致平衡,因而劳动关系整体稳定,但劳动争议隐患可能较多;低端劳动力市场严重供大于求,这部分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往往处于弱势和不利地位,因而劳动关系很难稳定。由于收入分配两极分化严重和差距过大,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低端的劳动者因在资源分享和价值观上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自然会产生某些不满情绪,积累越长,~的现象就越强烈,由此引发的劳资纠纷也难于及时了断。
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要以协调好劳动关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顺应发展新趋势,把握变化规律,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抓住重点,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突出问题。
一、充分发挥政策法规的引导作用,加快建立长效机制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劳动保障法律制度,加快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配套和完善,把劳动关系调整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强对劳动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大力拓宽劳动保障普法宣传教育渠道,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灵活运用各种宣传教育手段,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相应法制宣传活动,提高用人单位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增强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进行战略调整,企业改革深化及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给劳动关系协调工作带来新课题。尤其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的劳动标准体系、劳动关系的调整方式、管理手段,都需要与国际惯例衔接。特别是企业改革中还面临许多深层次问题。因此,企业劳动关系协调工作任务还十分繁重。各级政府在作好相应的立法工作和宣传贯彻执行工作中,务必要更加民主、更加科学、更有针对性。
二、充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和劳动保护制度
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建设,国家和各级政府要尽快制定诸如《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企业工资条例》、《劳动者保障条例》等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以及企业工资支付等行为,在立法中应加大对企业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以及欠薪等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对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除责令整改外,还要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建立劳动合同鉴订、续订、解除(终止)备案登记管理办法,加强劳动合同的内部管理与宏观监管,为劳动关系调整奠定基础。
在劳动保护制度方面,用人单位应按照用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订本单位劳动保护制度,形成外部检查、内部自查劳动保护情况并及时整改的机制,明确劳保资金来源,引导用人单位加大对劳动保护和预防事故的投入,切实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安全。
三、充分调整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首先要建立适合进城就业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制。其次要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制度。再次要解决好他们在地区间转移社会保险的便利接续问题。同时,要建立不同就业形式人员的参保基本制度、参保标准、保费增长机制和基础管理办法,强化统一纳入社会保险范围,打破地区限制,实行不同管理形式。加强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宣传教育,增强社会保险意识,主动为职工据实足额缴纳,切实解决职工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工伤可及时得到医治、失业有缓冲生活保障、生育有保险等的后顾之忧。
四、充分发挥三方协商机制的宏观调处作用
建立和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劳动关系在较高层次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有效形式。一要加强三方机制建设作为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重要任务,在三方机制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办案机制方面下工夫,要经常性的就现阶段的劳动关系状况、劳动争议处理情况以及劳动关系调整工作的重点、政策、目标任务等举行三方联系例会;二是针对劳动关系和劳动争议处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一些重大、疑难、复杂或影响面比较大的事情,及时召集三方进行安全研讨分析和会审,集三方智慧与影响,提高劳动仲裁处理中的民主性、透明性和公正性;三是三方共同组织企业领导、工会干部、劳资干部进行劳动关系争议预防研讨和劳动争议处理等方面的学习,依法维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切实发挥三方协商机制的作用。
五、充分加强和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
首先,在监察内容上,劳动者的劳动合同、工资、社会保障和劳动保护问题应作为当前及今后劳动保障监察的重点。一方面,要重点对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定期进行严格的监察,即要解决旧的拖欠,又要防止新的拖欠;另一方面,也要对用人单位随意拖延工作时间,不支付加班工资和劳动环境恶劣等问题加强监察。其次,要监督用人单位劳动合同、
集体合同、工资协议的签订率,确保有劳动关系的用工双方都必需按法规要求,依法签订和履行各项合同,并要求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合同管理台帐。第三,要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制度,改进监察手段,适当增加监察机构和人员编制,同时抓好专项
培训,全面提高劳动保障监察队伍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