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首页自我鉴定总结报告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党团相关演讲稿讲话稿文秘知识合同范文情书导游词 |
办事环节 | 政务公开 | 信息化建设 | 办事效率 | 日均工作量 | |
斗门 | 现场调查、初审、三人组会签、局长签批、办公室盖章 | 办事依据、指南、时限、要求等在大厅窗口公示; 审批结果在大厅公示。 | 暂未开展,等市局统一建设。 | 登记表3~5日; 报告表≤7日; 报告书≤10日。 | 接待来访约9人次; 批准项目约4个。 |
香 洲 | 咨询、材料初审并拟批文、股长审核、局长签批、办公室盖章 | 办事依据、指南、时限、要求等在窗口、网站公示; 审批结果在窗口、网站公示;并按月向市局报送。 | 2005年10月已正式启用电子审批系统,目前正修改完善中。 | 登记表2~5日; 报告表3~7日; 报告书5~10日。 | 接待来访约27人次; 批准项目约14个。 |
评 价 | 从依法和实际需要角度,现场调查并非必要环节,极大地保证了时效,但不作现场核实,难免也偶有失误和疏忽。 | 都符合规范。 | 香洲区较为领先。 | 比较同等工作量,香洲区效率较为优先,但工作细致度会有欠缺。 | 从工作总量上,香洲区是斗门区的2.5倍;从人均工作量上,香洲区是斗门区的4~5倍。 |
(二)环境监察方面
斗门区环境监察机构建设走在全市各区前面,除环境监察大队配6人外,在5个镇全部设立环保所(为事业单位),每个所配备3名以上纳入财政编制的工作人员。这些基层环保工作人员协助区环保局对当地工业企业进行监督,处理群众信访、征收排污费,引导当地农村开展生态示范村的创建等工作。香洲区环境监察大队在编人员6人,但4人抽调到局机关其他部门协助日常工作,一线执法人员仅2人,工作起来捉襟见肘。目前我区11个镇、街只配备收费员,没有设置专门的环保机构及环保专职人员,各镇街环保执法工作由区环保局直接管理,执法压力大。
管辖面积(Km2) | 局执法 人数 | 镇、街从事环境监察工作人数 | 管辖工业企业(个) | 2005年征收排污费 (万元) | 2005年处理群众信访情况 (件) | 标准化 建设要求 | |
斗门 | 700 | 6人 | 18人(全部纳入财政编制) | 200-300 | 315 | 600 | 三级 |
香洲 | 519 | 2人(现编6人,局内借调4人) | 0 | 400 | 342 | 500 | 一级 (年内达标) |
评价 | 斗门区监管的区域大,执法经验丰富。 | 斗门区执法队伍强,执法力度大,好于香洲区。 | 斗门区的做法可以借鉴。目前,香洲区还没有开展,区、镇(街)联动不起来。 | 香洲区管理的企业比斗门区多,人均担负的任务是斗门区的4倍。 | 斗门区以工业为主,香洲区以第三产业为主,大量临时人员被用于收费。 | 年总量斗门区比香洲区多,但人均香洲区是斗门区的2.5倍。 | 省要求标准化建设香洲区高于比斗门区,标准化建设年内完成。 |
香洲区环境监测站在职人员6人,通过国家计量认证的监测项目包括水、气、声、固体等共29项,2005年出具监测报告338份。环保工作重心下移后,负责监测的工业企业由原来的20家上升到100多家,并且多以工业重污染监测为主,监测能力远远不能满足目前对重污染工业企业等污染项目的监督和验收监测工作。
环境监测工作比较 | ||||||
用房面积(m2) | 环境监测 人员构成 | 主要仪器设备 | 通过国家计量认证监测项目 | 2005年监测报告数 | 标准化 建设要求 | |
斗门 | 400 | 11人(其中工程师3人,助理工程师3人、初级技术员2人、高级技工2人,其他1人,) |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智能烟尘平行采样仪、智能烟气分析仪、红外测油仪、中流量自动大气采样仪等。 | 水、气、声、固体等共93项 | 350份,(另外噪声达标区230个点位,烟尘控制区30余台排烟设施) | 三级(年内达标) |
香洲 | 280 | 6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2人、初级技术员1人,其他2人) |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烟尘平行采样仪、烟气分析仪、红外测油仪、噪声仪等。 | 水、气、声、固体等共29项 | 338份(另外噪声达标区389个点位,烟尘控制区386台排烟设施,噪声功能区两个点位每季度24小时连续监测) | 三级(年内达标) |
评价 | 斗门区工作面积大,香洲区自动化办公条件好。 | 香洲区监测人员少、素质低,监测能力比斗门区弱。 | 斗门区仪器设备种类多,香洲区仪器设备先进。 | 香洲区需加大监测项目扩项认证。 | 工作总量香洲区多于斗门区,人均工作量比斗门区大。 | 上级要求标准化建设一样。 |
二、存在的主要差距
通过比较分析,在环境管理方面香洲区环保局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但与斗门区环保局相比,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差距: (一)队伍建设方面:我区环保队伍弱,目前局机关行政编制仅6人,为完成审批、验收等工作,不得不抽调执法人员和收费员协调,又削弱了执法能力,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机构改革中局机关一些非专业人员被安置在技术要求最高的监测站工作,不能适应工作。目前全局业务告急,存在审批把关不严、监管能力不到位、监测能力不强等问题,出现了严重的消化不良症状。 (二)业务服务能力方面:环境管理实施属地管理后,虽然区委、区政府从人财物上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但我局能力建设相对滞后,尚未跟上环境管理重心下移的工作需要。在审批项目方面,年审批近2400件项目。由于项目众多,审批时只能从上交的材料上判断,不能保证全部到现场查看,在严格把关方面有缺漏;在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方面,由于数量多、人员少、技术弱,我局目前只能保证对重大建设项目进行验收,在环境污染防治上存在漏洞;在环境监管方面,对4个工业园区几百间工业企业和上千间第三产业进行监管,同时受理数百宗群众信访投诉,存在监管力度不够和监管不到位情况;在环境监测方面,企业的委托监测要求由于数量多无法全部满足,且由于监测技术力量有限(目前只能在废水、废气、噪声等方面开展29个污染项目的监测),远远不能满足企业要求(特别是重污染工业企业的重金属、有机废气、酸雾以及医疗卫生行业的细菌类等污染项目的监督监测和验收监测工作),造成对企业服务能力不够的窘境。 三、解决对策及努力方向 为扎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针对目前我区环保工作现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环保管理瓶颈问题: (一)适当调整市区分工。建议部分高污染排放企业仍由市局监管,同时完善区和镇(街)二级的环保机构和队伍建设。 (二)加强自身建设。主要加强业务能力培训,按照“一精二熟三懂”的要求,加强环保队伍建设,提高业务能力。 (三)适当增加临时人员。建议区政府适当增加区环保局的临时人员以补充环保队伍。 (四)健全三大联动机制。市和区环保部门联动,环保与工商、建设、城管、水务等其他部门联动,环保主管部门与企业的联动,提高管理效率。 (五)完成监察和监测机构的标准化建设。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提高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