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北京市)(5)
业的调整搬迁,压缩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优化升级。加快“三地一港”物流园区建设,全面启动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国际著名物流企业,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大力推行第三方物流,优化布局,构建现代流通业的基本框架。支持金融企业改革与发展,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促进金融业务的扩展和创新。搞好商务中心区、金融街等重点功能区建设,吸引国内企业和各类金融机构来京投资金融产业。做好银行保险业利用外资试点准备工作,开展风险投资、基金运作等领域的对外合作。开发新型旅游方式和产品,树立北京旅游品牌,壮大旅游产业。扩大会展业规模。着力发展通信、网络、咨询等信息服务业。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郊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按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切实做好退耕还林,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扶持加工和贸易龙头企业,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搞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推进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优化郊区产业布局,加大市级和区县工业开发区建设力度,适当整合规模较小的工业区,促进二、三产业快速发展,使郊区成为首都重要的产业基地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加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加快发展卫星城和具备条件的中心镇。完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研究解决农业人口户籍、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问题,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农村城镇化。
(四)科学规划,加速建设,提升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
今年是奥运工程建设的启动之年,也是城市环境质量再上新台阶的关键一年。要全面实施“绿色奥运”战略,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经营城市。
切实提高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水平。修订《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城市近期建设规划。改革规划编制体制,推行规划设计市场化运作,广泛引进国际国内一流规划设计力量,加快编制速度,提高编制水平。完善专家参与机制,提高规划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改革规划审批体制,实现由串联审批向并联审批转变,提高审批效率。依法加强规划监督管理,制止违法建设,查处违法建设行为。
着眼于从根本上缓解交通问题,实施300公里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确保城市铁路东线和地铁八通线通车,加快地铁五号线工程实施和地铁四号线等新线开工建设。推进城市快速道路系统和城区路网加密工程建设,重点搞好交通节点的改造,建成五环路等重点道路,尽快缓解中心区交通压力。加快东直门、西直门等交通枢纽建设。坚持“公交优先”,扩大公交专用车道及公交优先车道,建成20条准快速公交线路,优化调整公共汽车、电车线网。推进出租汽车企业运营机制改革,建立良好经营秩序。坚持建管并举,加快建立智能化交通体系,加强静态交通管理,不断提高城市交通效率,使群众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以启动奥运场馆建设为契机,高质量建设城市。加快奥运场馆项目法人招标、设计方案招标、建设用地拆迁平整等前期工作,确保奥林匹克公园市政配套和国家体育尝国家游泳中心等按期开工。务必做好重大工程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开工建设国贸三期、第十水厂等一批新项目,推进国家大剧院、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首都博物馆新馆等工程的建设。要加快电力设施建设和城网改造,着重抓好旧城平房区和新建集中居住区水、电、气、热、通信等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提高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以南中轴路建设为契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向南城倾斜力度,为加快南城发展提供条件。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搞好皇城的整体保护,修缮正觉寺等文物古迹,推进朝阜路、大栅栏等历史文化保护区整修试点。
以改善大气质量为重点,进一步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力度。采取更加严格有效的措施,力争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60%。加大清洁能源使用比重,增加天然气供应能力,发展城市集中供热面积300万平方米,4个城区基本完成20吨以下燃煤锅炉改造。对新增机动车执行相当于欧洲2号排放标准,在用机动车排放达不到简易工况标准不允许上路。支持首钢完成调整和压产任务。削减市区工业用煤100万吨。加强道路交通和工地扬尘防治,基本完成城市裸露地面整治。继续实施水系治理工程。加快建设污水处理厂及中水回用工程,使市区污水处理率达到50%,中水回用日均达到24万吨。抓好园林、公共绿地节水设施改造,推广雨洪利用技术,加快建设节水型城市。加大固体废弃物、危险废弃物、噪声等污染的防治力度。搞好节能工作,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以
林业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基本完成第一道绿化隔离带125平方公里绿化和“五河十路”绿色通道建设任务,启动第二道绿化隔离带建设,加强湿地的恢复和保护工作。城市绿化要与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条件、治理脏乱差、保护文物和美化环境相结合,每个区至少建设一处一公顷以上大绿地。继续治理城市中的脏乱点,完成100项重点环境整治项目,建设一批环境精品、亮点工程,展现北京更加亮丽的风采。
继续深化城市管理体制综合改革,全面推进社区建设。加强对城市管理工作的领导,进一步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和事权下放,在城管、公安、工商、社保等工作进社区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加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提高社区自我管理能力,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健全市、区、街相互衔接、合理分工和规范高效的城市管理框架,完善“统一领导、各司其职、规范管理、强化基层”的城市管理格局。推进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加大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力度,建立社区城管监察执法“一区一员”联系人制度,全面实行责任监督,将严密到位的日常管理覆盖到全市各个方面,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五)优化发展环境,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