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分享·反思·提升——哈尔滨教育考察报告
2013-05-24 01:22
导读:教育考察报告范文,交流·分享·反思·提升——哈尔滨教育考察报告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范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交流·分享·反思·提升——哈尔滨教育考察报告 10月29日,在
交流·分享·反思·提升——哈尔滨教育
考察报告 10月29日,在沈校长的带领下,学校部分行政干部在哈尔滨开始了为期3天的教育考察活动。小学组参观考察了复华小学、花园小学、医科大学附属小学(逸夫小学)、闽江小学、马家沟小学等5所学校。
短短3天的考察活动,我们一次次被震撼,一次次被感动。震撼于教师们富有创意的工作,感动于老师们那份如水的师心。
考察活动结束了,但我们的思考并没有因此而结束。哈尔滨学校的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目前的工作有什么不足?……这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课题。
下面把我们考察的主要收获和体会,以及我们的反思汇报如下:
一、校本研训—教师专业成长的主渠道
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深化,教师的专业发展已成为课改的瓶颈。课程改革要全面深入地开展下去,就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训”活动是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渠道。通过校本研训活动可以促进学校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自我超越的内在机制,学校也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学习型组织。通过校本研训活动可以促使教师主动参与教学研究,在研究和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力和水平。
复华小学“自下而上”的各学科“教学专业委员会”,花园小学“自上而下”的“学习共同体”建设的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1、复华小学
在语文学科的带动下,分别成立了语文、
数学、艺体、社科等教学专业委员会。各学科专业委员会都是群众性自发的学习型组织。
大学排名 各教学专业委员会发出了“打破学年组、学科组的界限,对学科(各学科)教学情有独钟的教师”的倡议;以“一切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服务。”为目标;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原则;以“问题从教学实践中来,研究在集体学术性反思中进行,成果到教学实践中检验。”为思路。
各教学专业委员会由理事和会员组成。理事既是学会的组织者、协调者,又是教学研究的骨干力量和领导人。理事不是权力职务——谁在学术上有新见解,谁就可以发起一次学习、研讨活动,自然履行理事的职责,成为是专业委员会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
由于这是学校民间自发的学习型组织,教师的参与积极而主动。这打破了以往老师单打独斗的格局,教师开展团队,有组织,有针对的教学研讨活动,为教师成为研究型、学习型教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各教学专业委员会以“校园论坛”为研训平台,以“问题解决”为切入点,开展比较扎实的校本教研活动。理事或会员们在教学实践中如果遇到自己很难解决的问题,即可在校“园BBS”上提出疑惑,并能及时得到专业委员会的成员们的帮助。理事们发表个人见解,有针对地给资料。这样,在网络中发起问题大讨论,在实践中去解决。待到时机成熟,理事们组织专业委员会的会员坐在一起,开展深度交流,并重新整理,剖析,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针对有价值的问题,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把问题送进课堂,生成新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样螺旋上升,研究也就越来越深入,教师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强。正如语文老师刘彩凤所说:“高效学习,快乐学习,学会学习,每一次活动,都是新感觉;每一次感悟,都是头一遭!”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对各教学专业委员会的活动,学校领导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服务,在管理上“只给启示,不给模式”,并积极参与到各教学专业委员会的活动中,成为其中一员。这对各理事和会员的促进是很大的。教师们感到学校领导很重视这些活动,活动的研讨得到领导的认可。教师们能在活动中和领导开展平等的学术对话。学校领导的参与调动起了教师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专业委员会的工作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
“教学专业委员会”已经成为复华小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道风景吸引着每一位“复华人”。他们辛苦着,进步着;忙碌着,发展着;在这样一个学习型组织中他们感觉自己被接纳,有归属感,更有责任感,一次次的压力是给老师们发展的动力。他们因努力而铿锵,因奋斗而激越,因学习而改变!
2、花园小学
花园小学是一所有着80多年历史的老校。因开展“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工作而使这所历史老校焕发出新的活力。
花园小学在进行“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中,强调团队学习,提出“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是“用学习管理学校,用学习来管理教学,用学习来管理个人发展”。他们以“青年教育家沙龙”为载体,树立“教育家是我们的追求目标”的共同愿景。
花园小学“学习共同体”的建设经历了艰辛的过程,同样也有着一些共通的困惑。教师的观念要转变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学习很被动。新课程的实施,让老师们感觉到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这让老师们无所适从。但学校并没有因为这些困惑而放慢“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工作。
在“教育家沙龙”活动中,开始经常冷场,发言的往往是骨干教师。学校一边干一边摸索,以学习活动促进教师的发展,在实践中不断调整策略,开展“参与式”体验
培训。通过“教师智慧展示活动”,让教师创设生活中的教育情景,并把老师分成不同团队,一起利用集体智慧来解决问题。这样通过参与式学习,让教师去亲身体验探究、合作学习的乐趣。这样一路走来,学习给老师们带来了变化,学习逐步成为教师们的习惯。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通过主题活动让教师改变观念,通过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只是“学习共同体”建设的一方面,制定相关的校本研训制度,才是“学习共同体”深入发展的保障。花园小学制定出了一系列校本教研制度,以激励为主。如,为参加“教育家沙龙”的成员设置各种奖项:“满勤奖”奖励50元;“沙龙骨干奖”颁发证书,赠送杂志,流动评选;“沙龙精英奖”奖励购书卡。这些奖励虽然不是很丰厚,但教师们很在乎这些奖项,这些奖励让教师在团队中得到认可。得到认可,得到关注是老师们的内在需求。
花园小学“学习共同体”的建设,让学校管理由契约变盟约。通过“实践反思”、“人本(团队)管理”、“问题驱动”等策略,让教师由被动变主动。通过团队激励,团队协同,让教师感到只有学习才有位置。花园小学始终以“团队为单位,不落下每一个人”为出发点,给教师更多话语权,让教师实现自我管理。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每周星期三下午的“骨干教师专题讲座”,雷打不动,坚持进行,为教师智慧展示提供了一个舞台。拿花园小学曹永鸣主任的话说:“这已经成为花园小学教师智慧展示的一大品牌。”
3、我们的反思:
我校在建设“学习型学校”的过程中,可以说取得了很多显著的成绩。如果我们客观来分析还是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在校本研训中我们缺乏“系统思考”,还没有形成规范的,切实可行的校本研训制度。校本研训更多的是学校层面,“自上而下”让部分教师参与显得较为被动。本学期,学校教科中心提出“教育科研重心下移”,但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监管,缺乏落实,教师的积极性还没有被调动起来。同时,很多非教学活动冲淡教学,让很多教师的关注点偏移,正如现在社会上流行的一句话:“计划不如变化快,变化不如上帝一句话”。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如何建立“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校本研训的机制?如何真正落实我们的校本研训计划?这依然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二、德育工作
学校教育德育为首,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保障。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段话揭示了古人眼中“德性”与“学习”的关系。
那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是否应该把德育与教学割离开来?是否活动就是德育?……长期以来这样的问题一直困绕着我们的一线教师。同时,现实中的一些比较“过头”的德育工作的做法,造成人们对德育工作的偏见。
哈尔滨学校的一些做法给我们的德育工作很多启示:
1、校园文化—润物细无声
学校德育是一个全面育人的过程,校园环境和氛围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无形的制约或激励作用。
考察的几所小学的校园文化各具特色。
花园小学着力建设“文化走廊”,根据学校环境特点,整体规划,充分利用校园每一处的空间,分设宣传窗、艺术园地、科学天地、楼中花园等。同时积极发挥黑板报、广播站、校园电视台等宣传阵地的作用,及时报道校园的新人、新事、新面貌。“环境育人,人创环境”在花园小学得到了很好的论证。
复华小学占地面积小,但学校充分利用有效空间,进行校园环境建设。不同的楼层确立不同的主题,如行为规范、实践体验、学生作品、活动展示等。复华小学很注重班级环境的布置:图书角、学生个人展示台、“班级植物园”等,为学生创设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
闽江小学依托“校本课程-诵读经典”,营造书香校园,整个校园都散发出书香气息。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逸夫小学充分利用学校宣传栏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的活动。
置身于这样和谐温馨的校园环境,孩子们的身心是愉悦的,对孩子的教育也就润物细无声了。
2、德育素材的挖掘—有的放矢
德育工作有很强的预设性。预设让我们能有计划,分步骤实施德育的各项工作。那么,如何面对在教学实践中生成的德育问题?
花园小学鼓励老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以德育问题为切入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如,学校楼中花园的一只小蜻蜓被一个学生捉回家了。针对这个问题,学校组织学生排演“情景剧—蜻蜓飞走了”在全校播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最后这只蜻蜓被学生放回来了。
善于挖掘身边的德育素材,开展无痕的教育,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3、行为规范常抓不懈
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的保障。在考察的几所学校中,总体感觉学生的行为规范很好,学生见到客人主动问好,没有学生在楼道中疯跑、大喊大叫的现象,学生上下课的路队很整齐。学校都很重视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学生有比较良好的行为习惯都是学校长抓不懈的结果。
三、教育信息化—用起来才是最精彩的
由于地域的差异,哈尔滨学校网络硬件环境的建设,以及运用都与我们有很大的差距。但他们的一些运用方式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很多简单的技术,因为运用起来了,充分发挥了技术的功效,就显得精彩无比。
1、复华小学
复华小学校园网是哈尔滨的第一个校园网工程,学校提出了“建网就是建学校”的口号。但由于后继投入跟不上,阻碍了校园网络的进一步发展。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复华小学的校园网视频系统—“确然视频服务系统”(跟我们学校的美萍视频系统相似)运用很充分。“确然视频服务系统”的文件量虽然没有我们的视频系统多,但他们的栏木设置很科学,放了大量的学生作品。值得一提的是“有声作文”栏目,栏目收录学生自己朗读自己作文的视频,凡是优秀的作文都有机会放到校园网中,这就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同时,学校大队部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全校学生观看相关的主题视频,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复华小学校园网缺乏具有互动功能的平台。“校园BBS”是学校唯一能进行互动的平台,但学校教师能充分利用“校园BBS”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学校把“校园BBS”作为校本研训的平台。“教学专业委员会”在“校园BBS”中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校本教研活动。学科教师利用BBS开展教育活动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在BBS中发出求助(质疑),在BBS中参与教学大讨论,已经逐渐成为复华小学教师的内在需求。
2、逸夫小学
逸夫小学只有16个教学班,学校依托医科大学,硬件环境比较好,每位教师都配有电脑(液晶显示器),有的教室还配有壁挂式液晶电视。学校的网络建设还属于起步阶段,学校提出了建立“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的建设目标。
逸夫小学在校园网中建立了“教师电子文档管理系统”、“电子教案管理系统”。教师运用比较充分,运用不同系统解决不同的问题。
值得提出的是逸夫小学网上备课系统的运用。教师撰写的电子教案以及其他相关的材料(课件、相关资料、图片、下载优秀教案等)储存在自建的资源包内,然后上传到电子备课系统,成为全校共享资源,供大家浏览、学习、借鉴和交流。
学校组织教师在备课系统中开展集体备课。同一课有不同的教学设计,然后教师根据自己的需求对教案进行重组、整合,设计出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教案。教师的每篇教案中都有自己的教学反思,虽然反思不是很长,但很有针对性。
教师运用网上备课系统进行备课,便于教导处的检查。但不足的是,该系统只支持教师的上传教案,造成浏览不方便,影响工作效率。
3、我们的反思: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我校的立校之本,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很多辉煌的业绩,这也是我们每一位“南山实验人”值得骄傲的地方。但我们客观清醒地反思我们的运用现状,还是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由于学校的迅速壮大,造成“浓茶冲淡”的现象,各个部的运用状况不平衡,还有很多老师没有融入到“信息化”中,依然用“老套”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
在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上,我们日趋理性,提倡该用就用,要用到恰到好处,要真正解决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出现了少用,或者根本不用的现象。(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缺乏对网络资源运用的整体思考,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显得很随意,经常出现打开资源库,却不知道该用何种资源的现象。
短短3天的时间我们对哈尔滨的教育也只是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虽然没有沉下来花更多时间去了解,但通过学校老师的介绍,以及学校的一些成果,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学校所做的大量的富有实效的工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哈尔滨学校的一些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我们想,只有把这次考察的收获真正落实到我们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才不枉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