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届四中全会是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发展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加强党的执政建设作为一个重要任务提出来,并由此而总结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论体系,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一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经过50多年的执政实践,对在中国历史条件下的共产党执政规律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对这些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进行系统的理论总结,用以指导实际工作,乃是理所固然的;二是由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的发展,使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的执政基础、执政方式、执政体制乃至党可以运用的执政资源,都呈现出新的特点,对新问题新经验进行理论思考,则是势之所迫;三是由于世界政党政治的格局不断变换,各政党上台下台,展现出一些带有共性的现象,对这些现象进行研究,探讨其内在的规律,形成自己的执政理论,乃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执政为民的合理需求。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并不断完善党的执政理论体系,具有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意义。 马克思是共产党的学说的奠基人,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但是,马克思的时代是工人阶级为夺取政权而进行革命的时代,共产党尚无执政的先例,因此他只能从历史发展趋势上、从大的原则上指出共产党执政后的主要任务,而不可能预设共产党在国家政权中怎样运作,更不可能预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党怎样进行自身建设并巩固自己的执政基础。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对执政党建设进行了多年的探索,但真正把执政能力作为重要问题提出,是在经历了各种曲折又取得了改革开放的成就以后,在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后———因为党对执政的规律有了更深切的认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一崭新的概念,只能在经历了多年的执政实践,并且是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中国才能提出。可以说,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一大贡献,而执政理论作为一个理论体系的形成,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创造性发展。 执政能力建设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是实践与理论相统一的过程,是以对执政规律的把握为基础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执政党如何掌握、行使国家权力为核心,以执政为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目的,其理论体系包含有党的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资源、执政体制和方式等多方面内容。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原则下,在尊重中国历史情境的基础上,党的执政理论架构了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为形成健全的、良性互动的党政运作机制奠定了基本的理论基础与政治方向,并在分析现实社会结构变化的基础上,针对现实与未来的社会发展趋势,架构了党与社会、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为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提出了基本原则。而贯穿于上述内容的灵魂,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这一执政理念,渗透于党执政的各个环节、方方面面,是党的性质与宗旨的体现。只要这一基本的执政理念能够坚持不变,那么,即使我们现在对于执政规律的认识还不是十分深刻,也可以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项
系统工程,党的执政理论建设也只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一部分。因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完善党的执政理论体系,要依赖于党的自身建设的实践推动,依赖于对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编辑:郭琼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