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首页自我鉴定总结报告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党团相关演讲稿讲话稿文秘知识合同范文情书导游词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经过30年的深入探索和不懈努力,中国成功地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推动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中国道路”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那么,什么是中国的经济改革模式?它的根本特征和基本经验是什么?答案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中国经济改革的模式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和主线
改革的过程与改革的目标是分不开的。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布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引导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方向,支配着中国经济改革的历史进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改革过分集中的经济体制,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原则”,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心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进一步提出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进一步确认了市场机制作用的中枢地位。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确认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飞跃。1993年12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心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面阐明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框架和具体任务。XX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心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和具体部署。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着力构建布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中国经济改革的历史实质上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支配中国经济改革历史进程的一条主线。
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核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如何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非凡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发展中的核心和要害,也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和要害。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心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已经提出,“增强企业的活力,非凡是增强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十四大以来中心的许多重要文献对这一问题有更明确的论述。十四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并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心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心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十七大报告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时,将“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当作重要的经验之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它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既有共同之处,又有本质区别。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社会主义”这几个字“画龙点睛”,点明了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造性和特色。
中国的经济体制模式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和要求
经过30年的深入改革,我国初步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这一体制模式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其主要特点有:
1、以公有制为主体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相结合。所有制结构的改革是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根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中国逐步确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企业改革思路,一方面,要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对国有企业实行抓大放小的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产权清楚、权责明确、政企分开、治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从总体上看,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既要充分考虑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又要充分体现市场机制的要求,把计划与市场、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有机结合,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其主导作用。
2、国家的主导作用与市场的基础作用相结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中国的经济体制是处在发展与转型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体制中,国家不仅是宏观调节的主体,也是公有制的主体、经济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主体,是推动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的主导性力量。从国家与市场的关系看,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基本特征就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国家调节为主导、以发展为导向的国家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
3、提高效率与促进公平相结合。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则。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包括以下基本原则:第一,完善收入分配体制,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第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依法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通过制度建设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第三,把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第四,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把效率与公平的统一贯穿于社会生产和分配的全过程。
4、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形成了开放与改革、开放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随着中国正式加入wto,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但我们还应看到,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因此,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一方面,必须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另一方面,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注重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防范和化解国际风险的冲击,始终保持对要害行业和领域的控制力,同时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现阶段中国的经济体制模式虽然还不够完善,但已经体现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色和根本优越性,它将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成熟和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和目标决定了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具体方式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形成了两条明显不同的道路:前苏联东欧的激进式改革和中国的渐进式改革。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不仅在于它向世人昭示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可以结合的,而且还在于它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方式,这种改革方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在坚持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基层单位在制度创新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双轨过渡,增量先行,在保留计划协调的前提下,通过在新增资源中逐步扩大市场调节的比重的办法来稳步向市场经济过渡。
——整体协调,重点突破,在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前提下,分部门、分企业、分地区各个突破,由点到面,实现经济体制的整体转换。
——兼顾改革、发展与稳定,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分步推进,循序渐进,先试验后推广,并根据实践需要不断调整目标与思路。
目标决定方法,方法内生于目标,不能脱离开改革的性质和目标来抽象讨论改革的方式。中国的经济改革之所以采取了渐进式方式,从根本上来说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改革目标的非凡性质决定的: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基础的,改革的目标不是要否定社会主义宪法制度,而是要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克服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赋予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新的活力,经济改革的这一根本性质决定了改革的方式和过程必然具有暖和渐进的特点。
2、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发育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不仅受社会制度的制约,而且受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中国的市场化与工业化、体制模式的转型与发展模式的转型是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历史过程,中国的改革只能是渐进式改革。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新的市场经济形式,它的具体含义和实现形式并不是先验的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上,把改革目标确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即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初步形成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熟和完善仍需一个较长过程。
因此,中国渐进式改革与苏东激进式改革的根本差别不是方式和方法的差别,而是改革的目标和性质的差别,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计划经济国家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出现两种不同改革道路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中国经济改革模式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程中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是中国经济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经验。中国的经济改革实践深化和创新了对市场经济的熟悉,为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同时向人们提供了许多富有启发意义和值得深入思考的命题,包括: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是可以兼容的,效率与公平是可以相互促进的,要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所有制结构的改革在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中具有要害性作用;经济、政治、文化和各种社会因素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社会变迁是复杂多样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经济转型和市场演化的过程是一个整体的长期的过程;国家在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应当发挥重要的主导性作用;传统与现代、新体制与旧体制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可以互相补充和融合的;社会制度的变迁是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与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的统一;市场经济体制内部不同组成部分的地位、作用和演变规律是不相同的,因此改革和制度变迁既有次序问题,也有协调问题,等等。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经济方面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谓中国经济改革的模式,就是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为宗旨的经济改革模式。这一模式的形成既体现了经济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反映了中国非凡的制度、国情和历史阶段的要求,因而,它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既有非凡性,也有普遍意义。它的成功不仅会促使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得以实现,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