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性教育演讲稿:愿化春泥育桃李
我叫xxx,1937年出生,1960年毕业于
华中农业大学土壤农化专业,中~员,高级农艺师,市农办退休干部。我今天汇报的题目是:愿化春泥育桃李。
在我45年的工作生涯里,我主要是从事农业工作,先后推广了28项先进农业技术,给农民直接增收过亿元;确立了适合我市土壤气候栽培的砂梨和南方桃两个当家果树品种,
培训果农1万余人次;带领果研会6千多名会员和部分下岗职工承包经营果园发家致富,为改变家乡面貌、推动我市农业产业化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党和人民给了我至高无尚的荣誉。1986年荣获农业部“长期坚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做出成绩”荣誉证书和奖章;1990年、1994年分获省科协“燎原工程”和“金桥工程”先进个人称号;参加“湘南梨选育与推广”项目,于1992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年获国
家教委“促进科技进步做出重大贡献”三等奖;我的“华梨一号的示范与推广研究”和“大仙桃的示范与推广研究”项目分别于1999年、2000年通过省级成果验收;退休后,我致力于关心下一代工作,2000年5月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授予“全国关心下一代优秀工作者”奖状和奖章。我是一名有着23年党龄的共产党员。虽然入党经历了长期而艰难的考验,但我最终把双脚实实在在地踏在了老河口这片热土上,为了广大农民利益,实现了自己永远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承诺。下面,我主要把对我人生影响很大和我认为比较有意义的几件事向领导和同志们作一介绍。
首先,向大家汇报一下我的入党经过。我出生在老河口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上中学开始就吃助学金,一直到大学毕业,是党的关怀给了我无限温暖,是党的教育伴随我茁壮成长。1958年“大跃进”运动,点燃了我思想上的政治火焰,首次萌发了入党的念头,递交了第一份申请。1960年7月参加工作后,平时的
政治学习、政治教育和政治运动,对我的灵魂深处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使我对党的组织感到越来越亲切,对党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入党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特别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完全武装了我的大脑,党指引的灿烂光明的前景时刻激荡着我年轻而冲动的心,我感觉心灵的窗户被彻底打开,全身的力量受到牵引,加入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成了我的全部理想和追求。为此,我开始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努力实现思想和行动的根本转变。一次不行,就二次、三次的写,一直到1981年7月1日,算起来整整24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我始终对党的信仰矢志不移,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对党的理想无限向往,把向党组织递交
入党志愿书作为自己思想进步和政治成熟的动力,并更加努力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终于,经过长期的锻炼和考验,党组织接纳并吸收了我,1982年春,我庄严宣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我多年的理想和夙愿。当时,我就暗暗立下一个心愿:我一定要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图索取,无私奉献,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组织放心,叫群众满意。
第二,我是如何帮助王甫洲的农民兄弟建沙梨园、走富裕路的。王甫洲由汉江游沙冲积而成。改革开放前,洲上的农民生活很贫穷,住的是茅草棚,吃的是红薯、苞谷糁,全年人均纯收入只有63元。当我了解到这种情况时,心情非常沉重。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我怎么忍心看着农民像这样一代一代的过日子?我有责任带领洲上的农民,用现代农业科技改变沙洲的穷面貌。1980年春节过后,全国开展第二次土壤普查,我被抽调到襄阳地区农业局(全地区只选调了6人),参加土壤专业队员培训教材的编印工作。8月份,在枣阳对100名调查队员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集中培训。之后,调查组被分成4个野外专业队在枣阳开展调查试点。我当时带领的是光化、宜城、枣阳和襄樊市直的队员约20多人。在调查中,我就发现:为什么枣阳的白沙岗
园艺场的土壤能种苹果、梨、桃等优质水果,而我们老河口为什么就没有这样的地方能种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在接下来的土壤普查工作中,便开始留心收集资料,进行两地土壤和成份结构对比分析,结果意外发现,王甫洲的沙土地与枣阳白沙岗的土质十分相似,适宜果树栽培,尤以沙梨生长得天独厚。1981年,我到市农业局工作后,就把自己的想法给当时的公社书记兼农业局局长李安策同志作了汇报。他很感兴趣,并给予大力支持。当时还有一名从天门调回来的
林业技术干部,名叫程路,是个工程师,也有同样的打算和想法。我俩一拍即合,很快形成了共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开始了王甫洲万亩梨园的规划筹建工作。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当时,设想是提出来了,可我们钱没钱、人没人、技术没技术,样样都得从头开始,真可谓是白手起家。也有人众说纷纭,劝我说:王甫洲风沙大,芭茅丛生,十种九不收,张主任小心栽根头呀!我淡然一笑,告诉他们:我这点官算个啥,只要能在这千里汉江第一洲上搞出点名堂,给群众带来效益,我去当一名技术员也心甘情愿。认准了的事决不回头,是我张宏庆一生的性格。1981年8月,我组织洲上的25名高中毕业生,成立了青年科技小组。一方面,耐心
辅导他们学习农业科技知识。另一方面,六下武汉,用诚意和执着请来了专家、教授前来考察。经过几次反复考察后,按照专家们的建议办起了85亩梨树试验田。实验期间,我不论刮风下雨,每天都要骑自行车往返30里,进行技术指导,有时还吃住在洲上。农忙时节,我既是技术员,又当劳动力,白天忙着指导,晚上不是给青年讲课,就是回家整理资料。就这样边学习、边实验,85亩试验田当年定植,当年开花,第二年就开始全面挂果,获得收入4.3万元。随后,我就迅速组织范文铭等十几名青年,在全洲4个村进行大面积推广,当年建成梨园1730亩,第二年就收获26万多斤,总收入25.6万元,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63元提高到2500元。老农马世超种了一辈子的田,起初坚决反对种植沙梨,在我的反复劝说下,后来改种了4亩,年收入过万元,如今盖起了小洋楼,过上了小康生活。提起这些,他逢人便说,得亏张主任启发了我,耐心传授嫁接技术,他为我的果园费的不是劲,操的不是心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林果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