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查报告 | 情况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报材料 | 实习报告 | 述职报告 | 述廉报告 | 调研报告 | 调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整改措施 | 整改报告 | 整改方案 | 报告写作
开题报告 | 辞职报告 | 申请报告 | 考察报告 | 工作报告 | 离职报告 | 结题报告 | 竞聘报告 | 学习报告 | 请示报告 | 社会调查报告 | 可行性报告 | 社会实践报告 

对我县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及利用现状的调查(2)

造型。有些民营企业根据工作需要,选送一些有发展前途的年轻人到大专院校、职业学校或实用技工培训学校系统学习,成为实用型人才。如县禹王水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杨富远等赴郑州机械工业专科学校学习,成为院校深造型人才。
    (二)农民工中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情况。在农村技能型人才的带动和影响下,全县劳务经济主要呈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输出总量不断增加。我县劳务输出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近几年达到高峰。2004年,在技能型人才的带领下,全县输出劳动力196700人次,其中:当年在外务工时间满12个月的达64000人次,务工时间在6—12个月之间的123000人次,务工时间在6个月以下的9700人次。据统计,2005年全县外出劳动力将达到22万人次以上。从2000年至2004年,全县外出劳动力年均增加近2万人。二是劳务收入持续增长。2004年,全县外出务工收入88713万元,占农村经济收入的40.32%,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27.70%,比上年实际劳务收入增长30%以上,与2000年相比翻一番,人均劳务收入4510元,月均收入440元。但由于受文化层次、年龄结构、务工前受训程度、工种熟练程度、地区差异等因素影响,其收入差距较大,年收入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务工人员达2700人,占外出劳动力总量1.37%。1万元至10万的占10%以上,5000元至1万元的占35%以上,5000元以下的占55%左右(其中,收入只能保住来往车旅费的仅占1.5%以内)。三是就业岗位相对稳定。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全县外出务工致富能人组织、带领和推荐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达16万人次,占全县外出务工人员总量的80%以上。绝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就业岗位相对稳定,合同期限较长。在外出务工人员中,从事建筑的69000人,工业制造的57800人,商业服务的38900人,运输的9300人;在省内务工23000人,省外务工173000人,其中:长江三角洲地区84500人,珠江三角洲地区23800人,武汉11000人,初步形成了以“两洲”为重点、建筑和制造业为主业的劳动力就业格局。
    三、农民工中的人才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分布不尽合理。全县农村人才资源呈现“五多五少”现象:一是在县外发展的多,在县内发展创业的少。县外的1744人,县内的仅364人;二是建筑、制造行业的多,第三产业及农林牧渔业的少。建筑、制造行业1379人(县内仅132人),占总人数的65.4%,其它10多个行业共计729人,占总人数的34.6%,农林牧渔业88人(县外8人),占总人数的0.04%;三是普通型人才多,优秀人才少。优秀人才86人,占总人数的0.04%;四是高学历的人较少,低学历的多。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仅25人;五是年轻人少,中年人多。
    (二)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从调查统计的2108人来看,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人仅25人,有职称的人更少。这些少数的高层次人才还大多流动在外,县内许多产业科技含量很低,创新能力较差。
    (三)管理体系缺乏现代管理理念。农村人才资源在管理上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监督约束机制。大多外出或县内农民工人才在经营方式上,还停留在小作坊阶段,不能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
    (四)缺乏留人育人的环境。主要缺乏人才培养机制,集体或民营企业有急功近利的思想,都想引进成熟的、有经验的、引来就能用的人才,而不愿培养有一定基础的农村技能型人才。缺乏人才激励机制,对待农村技能型人才没有优惠的人才政策和激励措施,工资、福利待遇不稳定。
    (五)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尽管政府牵头,通过“扶贫开发培训服务中心”、“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培训培养了大量实用人才,但力度仍然不够,人力资本和投资不足,而且有人片面地认为农村人才的培训是社会行为。
    四、农民工中的人才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对策
    (一)坚持党管人才,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一是坚持党管人才,党不仅要管理党政人才、专业人才,还要管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二是根据各乡镇、各村的人才总量和结构需求,遵循人才使用的梯度原则,有计划分层次地培养深造不同类别的人才,促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从而有效地提高农民工中人才资源的使用效率;三是向人才资源“柔性”流动的观念转变。坚持党管人才,就必须强化人才资源的“柔性”流动,实现农民工中的人才资源价值的最大化、效益的最大化。大力吸收农村技能型人才加入党组织,大胆启用能人到乡村领导班子中去任职。
    (二)完善管理方式,创新人才工作平台。一是加快完善农村人才信息平台。不断完善农村人力资源信息网络,建立人力资源档案,通过人才信息反馈,及时掌握人才市场的动态及规律,从而有利于人才高地建设的对策措施;二是加快搭建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平台。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制定出短、中、长期的人才培养和培训计划;三是加强对农村技能型人才的科学评价和职称认可。
    (三)健全人才工作环境,创造良好的人才政策环境。一是强化人才竞争激励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技能型人才的学习、生活、工作条件,实施高强度的人才激励手段,进一步完善人才奖励措施,设立农村技能型人才专项基金,激励人才脱颖而出,多出成果;二是强化农村人才市场配置机制。健全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村人才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以机制建设推动市场功能建设,拓宽人才服务领域,提高农村人才工作创业的水平。
    (四)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保障人才发挥最大效益。一是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统筹规划、制定政策、组织实施、加强考核监督,突出抓好农村技能型人才队伍的建设;二是发挥政府部门的组织网络优势。运用行政、法律、经济、市场等手段,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集中、合理流动、合理配置;三是充分发挥群众团体和各类社团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凝聚力工程建设,使农村各类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上一篇:机关党员教育工作 下一篇:市长XX在调研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时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