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查报告 | 情况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报材料 | 实习报告 | 述职报告 | 述廉报告 | 调研报告 | 调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整改措施 | 整改报告 | 整改方案 | 报告写作
开题报告 | 辞职报告 | 申请报告 | 考察报告 | 工作报告 | 离职报告 | 结题报告 | 竞聘报告 | 学习报告 | 请示报告 | 社会调查报告 | 可行性报告 | 社会实践报告 

小写的文化:大众文化的两种时间(2)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民间的或地域的文化趣味,并不同于现时代生产的"大众文化"。前者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具有民族性的文化形态。它是一个民族或地区长期形成的习俗或文化的一部分;而后者则是在现代传媒和资本市场策动下形成的一种新兴的文化产业。它们远不是一回事。关于"大众文化"的问题,百年来我们有过多次讨论。以往的讨论,大多是意识形态意义上的。这是因为,"大众"这个概念在百年思想文化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神化性质是不容颠覆和僭越的。谁站在大众一边,谁就获得了不战自胜的地位。这个复数概念的合法性是不证自明的。因此,对大众的膜拜是20世纪思想文化史上最蟮氖鄙小U庥刖韧鐾即婧蜕缁嶂饕褰ㄉ栊枰广泛的民众动员有极大的关系。与这一目标相关的是对其合理性证实的需要,于是,民粹主义作为最合适的思想资源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quot;人力车夫派"到"工农兵文学",大众成了一个意味无穷的能指。那时,"大众"这个复数概念还是可韵胂蟮模他们是淳朴、正直、或古风犹存的民众。他们是王贵和李香香、是白毛女和杨白劳,是小二黑和开荒的兄妹,他们以活泼朗舰英姿勃发的新形象?就了新的文学史实。对大众的呼唤第一次由想象变为文学现实,人们通过呼唤大众创造了"大众",又通过"大众"形象认识了"大众"。它是革命文学和革命知识分子的胜利,这一胜利以不容否定的规约性而成为神化。因此,革命时期的文化不存在两种时间的问题。它的单一性也表达了革命文学的纯粹性。那时的知识分子或作家是幸运的,他们虽然是改造的对象,但他们有话语支配权,社会对知书明理的读书人的尊重仍是普遍的共识。因此,对"大众"的呼唤,知识分子多少还有一些"优越感",也正因为如此,在许多年的时间里,他们尽管生活清贫,地位平平,但仍没有失落感,偶遭打击心头油然升起的还是一种"壮怀激烈",一切都是为了"大众"。"大众"从一个想象对象演化成了信仰对象,它成了知识分子生活和思想的一个支点。至于它有怎样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没有人去怀疑它。
    20世纪很快到了晚秋,世纪之交的中国发生了巨变,对现代化怀有太多幻想的人还来不及想到它的负面效应,他们仍然以当年的热情,以旧理想主义的情怀面对大众,并试图为他们服务时,大众却对知识分子为他们创造的文艺失去了兴趣。知识分子对大众原有的想象终于出了问题。事实上,20世纪的主流意识形态一开始对大众的理解,就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大众是作为一个"阶级"被理解认识的,而且是一个朴素的、纯洁的、有着天然革命要求和自觉性的群体,他们比任何阶层、阶级、群体都更进步。这个概念的神性地位是在不断的想象和叙事中完成的。这与西方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在上一个世纪之交,法国学者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就对群体的感情、道德观念、以及心理特征,做了全面的分析和批判。在古斯塔夫看来,易冲动、易变和急燥是群体的基本特点,他们的行动完全受着无意识的支配。他们很容易做出刽子手的举动,同样也很容易慷慨就义。正是群体,为每一种信仰的胜利而不惜血流成河。他援引普法战争的原因时说,据说是因为一封某大使受到侮辱的电报被公之于众,触犯了众怒,就引起了一场可怕的战争。因此,群体又是易受暗示?颓嵝诺摹K们总是自以为是专横偏执,在公共场合,演说者哪怕对群体不怀疑的认识做出最轻微的反驳,立刻就会招致来怒吼和粗野的叫骂。古斯塔夫对群体的这些批判当然与他个人的经历有关。但他所指出的群体或民众在某些时间的专横和非理性,我们也曾部分地经历过。因此他的批判又并非全无道理?nbsp;
    当广泛的民众动员的时代过去之后,与"大众"相关的一些概念也相继失去了原有的含义。他们曾具有的革命性、进步性不仅逐渐地褪去,甚至还会受到深刻的质疑。特别是进入市场和商业化时代之后,"大众"对于文化的要求也从一个方面证实了我们的上述疑虑。在商业化的时代,"大众"就是一个消费的群体。也正因为有这样一个群体的存在,才有今日意义上的"大众文化"及其市场的出现。但这时的"大众"仍不是一个整体,他们善变的、不同的趣味会决定生产/消费的关系。因此"大众文化"领域不是一个审美的领域,他对"快感"的要求,说明了那是一个欲望之地。90年代初期开展的"人文精神"的大讨论,对大众文化的激进批评,其问题很可能是站在精英主义的立场,把大众文化当作了审美的对象来批判的。因此,对大众文化而言,那是一次错位的、没有构成批判的批判。都市的大众文化是一个独特而奇怪的领域,它和诸如传统、现代、东方、西方等这些文化既有联系但又不存在谱系关系。你不能说大众文化直接来源于哪种文化形态。这一文化一旦走向市场,它所遵循的是市场的规则。作为产品,它有直接和消费相关。因此?笾谖幕的最终诉求,从来也没有离开商业利益。在电影市场,票房价值的成功几乎成了影片最重要的评价尺度或标志。在这个满足人们窥视欲望的独特领域里,无论是泪水涟涟的煽情,还是血肉横飞的恐怖,无论是风光还是科幻,无论是电脑制作还是不要替身,制片和导演的最终目的都是把观众赶进电影院。因此有效需求论,永远是大众文化遵循的规则?BR>在这个规则的制约下,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制造了两种虚假的文化时间。一种是过去的文化时间,它以怀旧文化作为表征;一种是当下的文化时间,它以白领趣味作为表征。怀旧文化从90年代初期的中国第一部室内剧《渴望》开始,一直到红色经典的世俗化旋风。怀旧文化始终是大众文化市场的主打内容之一。这一状况与当代中国的现实处境是有关系的。90年代初期,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短暂的空场,启蒙话语受挫,精英立场被质疑。《渴望》这样无关宏旨的作品不仅与激进的启蒙立场无关,而且也缓解了文化市场商品稀缺的紧张。同时,自80甏以来,激进?quot;创新"运动一直在亢奋中进行,传统的文化制品中断了生产,需求在积聚中不断膨胀,于是便导致了《渴望》的成功
    
上一篇: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问题 下一篇:千淘万漉虽辛苦 一波三折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