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查报告 | 情况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报材料 | 实习报告 | 述职报告 | 述廉报告 | 调研报告 | 调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整改措施 | 整改报告 | 整改方案 | 报告写作
开题报告 | 辞职报告 | 申请报告 | 考察报告 | 工作报告 | 离职报告 | 结题报告 | 竞聘报告 | 学习报告 | 请示报告 | 社会调查报告 | 可行性报告 | 社会实践报告 

新阶段农村扶贫的发展态势与对策(2)

亲靠友的外迁安置模式。
    同时,我们加强了搬迁扶贫资金的管理。一是捆绑资金,归口管理。县直各部门将争取的开发式移民资金按照“各负其责、各记其功、捆绑使用”的原则,统一划拨到县扶贫办建立专帐,专人专户、专款专用,严禁挪用、截留;二是实行报帐制度,按照进度拨款。率先在开发式移民资金中实行了资金报帐制度。开发式移民年度项目严格按照“户申请、村审核、乡审定、县审批”的原则进行申报和审批。乡镇根据审批的项目启动工程后,填报《专项资金拨款申请表》申拨资金,县扶贫办根据搬迁进度预拨资金。农户实施搬迁经验收合格后,领取搬迁补助资金。由乡镇将农户补助资金领款凭证和居民点基础设施费原始凭证报县扶贫办审查核帐;三是采用“一册四证四联单”,规范项目资金运作程序。对每年度搬迁对象的确定,乡镇在认真调查,农户自愿申请的基础上,编制《开发式移民花名册》报县审批。农户实施搬迁后,县扶贫办凭“四证”进行验收。即:搬迁农户重获生产资料的证明、旧房拆除证明、新建(购)房证明、动迁人口户口证明。搬迁农户领取搬迁补助资金采用“四联单”,搬迁户、乡镇、县扶贫办、资金来源部门各持一联存查、记帐。
    今年计划搬迁437户、1500人,其中:政府主导搬迁310户、1000人。截至10月底,政府主导搬迁267户、826人。预计12月底,可完成年度搬迁任务。据统计,搬迁农户平均住房面积由搬迁前的72平方米增加到搬迁后的104平方米,户平增加了32平方米,有38%的农户新增了砖预结构的楼房;86.4%的农户有0.5亩以上经济林(园);农户饮水的距离由搬迁前的户均620米缩短到搬迁后的户均40米,有86%的农户实现了引水上缸;农户居住地与公路的距离由搬迁前的户均4.8公里缩短到400米;年人均纯收入由搬迁前的780元增加到1020元;100%的搬迁农户可收听(看)到广播电视;大部分农户已基本摆脱贫困。
    “五改三建”工程。今年计划实施“五改三建”600户,现已完成380户。整个工程做到了“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时间要求,统一施工图纸,统一验收标准”,工程的实施收到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还有220户正处于启动阶段,其主要原因是农户自身经济实力不强,政府扶持项目资金尚未到位。
    茅草屋改造工程。为解决高寒、僻远地区少数农户居住在阴暗潮湿的茅草屋及人畜混居的问题。我县将居住在茅草屋的农户进行了普查登记,研究下发了实施茅草屋改造的意见。采取以农户自力更生为主,县直机关包村、党员干部包户,适当予以财政扶贫资金扶持的方法。通过两年的艰苦努力,全县累计投入到茅草屋改造工程的资金达730万元,其中:党员干部捐助资金84万元;农民自筹资金近500万元;共改造茅草屋1554户、3837间。基本达到了“房顶盖瓦、内外粉刷、室内整洁、通风透光、地面平整、阶沿整齐”的要求,通过实施改造工程,农户居住条件得到了彻底改善。
    (五)突出社会扶贫,狠抓单位包村包户工作。一是国家电力总公司充分发挥本部门职能优势,为我县扶持资金100万元。二是省委~部、省国土资源厅、省移民局、省地勘局、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中南民族大学、省城市规划设计院等部门,在我县召开了定点帮扶工作协调会议,成立了定点扶贫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建立了定点扶贫工作联系的制度;确定了定点扶贫工作的目标任务。三是市委办、市军分区等20个市直单位在我县召开了定点扶贫工作协调会议。截至目前,市直单位进村入户累计达82次,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218户,落实帮扶资金35万元,为贫困户捐款捐物累计达10万元。四是全县有83个县直单位结对帮扶6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全县有1180名党员干部与1082个贫困户进行了结对帮扶,落实帮扶资金50多万元,为贫困户捐款捐物18.8万元。
    三、难点与问题
    (一)面临的难点
    1、搬迁扶贫的对象多安置难。由于我县是一个山区县,境内山高坡陡、沟壑交错、土地贫瘠、资源匮乏,有3万多人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高寒地带,还有1.2万人需搬迁扶贫,县内安置容量小,严重制约着搬迁扶贫的顺利实施。
    2、库区移民返贫因素控制难。由于三峡工程淹没损失大,库区移民后靠多,所获有限的生产资料在恢复生产的过渡期尤显贫困;又由于三峡水库蓄水不断上升,原定于2006年蓄水的耕园地提前三年提高4米水位,淹没了大量耕园地,短期内不可能马上恢复生产。同时,今年全县发生地质灾害或险情80起,涉及1899户7474人,需搬迁安置602户、1942人,其中有一大批农户因灾返贫,需纳入搬迁扶贫范围。要使大批不在当年规划之内的贫困灾民立即搬迁,增加了搬迁扶贫工作难度,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压力。
    3、半山农业支柱产业形成难。全县半山地带面积很大,缺乏支柱产业,但结构调整的空间仍然很大。同时还存在着农付产品加工业滞后于基地的发展,特别是在柑桔、蔬菜、畜牧、水产等产后加工增值和商品化处理上十分薄弱,以原始产品进入市场,竟争力很差,效益很低,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
    4、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难。全县大多数村级公路质量不高,与产业化发展极不适应;坡改梯和土地整治任务相当艰巨;水利配套设施落后;农业机械化田间作业还不成规模,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益,农民靠天吃饭、靠天增收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二)存在的问题
    1、扶贫资金到位滞后与扶贫项目实施矛盾大。一是导致建设速度慢,项目起点受限,质量受影响;二是待批项目周期长,项目易变化,不宜督办检查;三是集中扶持项目资金垫支过大,部分村拉钱负债打白条,难报账。
    2、集中扶持与面上发展的矛盾大。主要表现在重点村项目集中建设任务大,面上急需发展的村又不能扶持。且时间跨度较大,影响干部群众积极性。我县有60个重点村,按每年集中扶持10个村计算,扶持周期为6年,先扶和后扶差异性大。
    3、信贷扶贫资金计划落实到位矛盾大。一是农行
上一篇:秭归县庙垭村小康建设情况调查 下一篇:关于我区城市管理执法工作情况的视察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