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查报告 | 情况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报材料 | 实习报告 | 述职报告 | 述廉报告 | 调研报告 | 调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整改措施 | 整改报告 | 整改方案 | 报告写作
开题报告 | 辞职报告 | 申请报告 | 考察报告 | 工作报告 | 离职报告 | 结题报告 | 竞聘报告 | 学习报告 | 请示报告 | 社会调查报告 | 可行性报告 | 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建立“村情民意恳谈会”制度的调查报告(2)

的处理办法和整改措施,并根据乡镇领导干部分工,对口确定参加村恳谈会的乡镇干部。三是会前预告。村党支部提前将“村情~恳谈会”的内容方法,通过广播、板报等形式通知党员和村民代表,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做好发言准备,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打消了群众顾虑,让群众都认识到,召开“村情~恳谈会”是党委政府、村“两委”真心实意倾听群众反映、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切实转变干部作风的有效措施,是知群众冷暖的温度计,听取群众呼声的传感器,为民办事和帮民致富的信息源。
    (二)规范内容,严格程序。一是明确恳谈内容。主要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介绍与农民群众相关的法律法规、农村科技实用技术、市场经济信息、勤劳致富的好路子以及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对村“两委”和党员干部的反映、村民要求向乡镇党委政府反映的其它事项、对上级机关的意见和要求等。二是严格恳谈程序。首先是干部表态。由乡镇主要领导、党支部书记表态发言,讲明“村情~恳谈会”的目的,表明乡村两级干部虚心接受群众监督、真心听取意见、热心为民办事的诚意,调动群众发言的积极性。其次是村民说事。让与会村民畅所欲言,向乡镇党委和村“两委”反映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村“两委”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记录。其三是干部承诺。由乡村主要领导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能解决的现场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向群众说明原因,并公开作出承诺;解决不了的,整理上报乡镇党委、政府统筹安排,协调解决。三是明确恳谈要求。县委要求乡村干部要坚持做到“~准”,即“参加恳谈会不准乘坐小汽车;对群众提出的尖锐问题不准中途打断;对群众的指责抱怨不准顶撞;对群众提出的疑难问题不准推拖不办;召开恳谈会后不准在村里喝酒”,有效地打消了群众的疑虑,拉进了干群之间的距离。县委书记赵中生、副书记江文玉、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李香芳等领导还多次参加部分村的“村情~恳谈会”,进行指导和督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全县共召开“村情~恳谈会”950余次,累计参加人员达12000人次,收集群众反映问题6大类1200多条。
    (三)明确责任,强化落实。为民办实事是衡量“村情~恳谈会”效果的唯一标准。为此,我县坚持实行村情~承诺制度,把为民办实事作为开好“村情~恳谈会”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各村“恳谈会”结束后,对现场不能解决的问题,对群众进行承诺,并填写《村情~恳谈会情况反馈表》,由乡镇干部、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签字后报乡镇党委,由乡镇党委就各村排查的问题进行梳理分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归口办理,并制定详细的督办意见,对交办问题落实到人,提出时限要求。对不属乡镇解决的问题要及时上报,由县集中协调解决,并在10日内给群众回复。10日内不能解决、答复的问题,要及时向当事人解释原因。对群众反映强烈、长期积累下来的问题,要求乡镇派驻工作组,集中精力专门进行解决,确保“村情~恳谈会”取得实效。目前,全心已协调解决群众反映问题570件,要求限期解决的630件。
    (四)定期反馈,取信于民。x县各级党组织对于通过召开“村情~恳谈会”排查出的问题和征求到的意见,狠抓落实,限时办结,并在下次“村情~恳谈会”上向群众进行反馈,形成“征求-解决-反馈-再征求-再解决-再反辣的大循环格局,做到了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使群众认识到推行“村情~恳谈会”制度是广大干部真心转变作风、虚心听取意见、热心为民办事的务实行动,群众对党和政府多了理解,少了隔阂,多了赞誉,少了怨言,多了支持,少了抵触。群众由原来的怕干部、不信任干部,变为“有苦会上诉、有怨会上讲、想富会上找干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更加高涨。
    三、初步效果
    x县推行“村情~恳谈会”制度,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欢迎,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全县上下出现了干部听民情、顺~、办实事,群众信党委、信干部、心气顺的喜人局面,极大地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确保了社会大局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是畅通了~反映渠道,架起了党群干群之间的“连心桥”。过去,干部了解~的渠道比较狭窄、群众向上级反映问题不够畅通,以至于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有效控制、迅速解决,致使党员干部与群众间产生隔阂,党群、干群矛盾有所激化。“村情~恳谈会”制度推行以来,全县广大群众给予了极大的热情和支持。各村召开恳谈会,群众参加恳谈会十分踊跃,气氛热烈,积极发表意见和建议,情景非常感人。许多群众感慨:“以前和县乡领导说说知心话机会很少,现在好了,可以面对面地与各级领导谈谈自己的想法,开通了老百姓敢于说真话、说实话,政府及时为民办实事、解难题的‘绿色通道’”。百姓由原来的怕干部、不相信干部,有事对干部采取回避态度,或直接到市县上访,或与党委、政府对着干、煽动群众~,变为“有苦会上诉,有怨当面讲,想富找干部”,乡村干部都能成为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小跑腿”、工作员和贴心人,彻底扭转了昔日群众对干部是个“传话筒”、“通讯员”的片面认识。老百姓称赞说:“过去干部是催粮要款、吃百家宴,现在是服务上门,工作到家,我们心暖了,气顺了,这样的会开得越多越好哇1。
    二是乡村干部为民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工作作风明显转变。通过“村情~恳谈会”,乡村干部面对群众提出的令人脸红心跳的问题,认识到了自己与群众的要求之间的差距。广大干部细心研究群众利益,体察群众情绪,体验到了群众的艰辛、疾苦、勤劳和善良,听到了群众过去不想说、不愿说、不敢说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了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最需要什么,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服务的针对性更加明确,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干部与群众接触多了,身上的官气少了;与实情接触多了,虚假浮夸少了,有效地提高了乡村干部决策的科学性,避免了工作了盲目性,增强了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广大干部纷纷要求到群众最困难的地方去,要求到群众意见最大的地方去,要求到工作长期推不动的地方去
上一篇:关于落实对残疾人优惠政策的调查报告 下一篇:关于我市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