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财政导向作用 加速推进乡村城市化进程(2)
了《**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出台了《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乡村城市化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县乡村城市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围绕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乡村城市化、农民知识化的总体要求,加大规划调控,加强基础配套,加快综合改革,加速产业集聚,大力提高城市化水平,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总体目标是:到2003年,全县城市化水平达到35% ;到2005年,全县城市化水平达到41%,形成布局合理、交通便捷、功能互补、环境优美的乡村城市化格局,使**县在全省率先成为具有城市化文明的现代化区域。根据这一总体目标,我县推进乡村城市化的工作方针是:大力建设县域中心,积极发展中心城镇,合理培育中心村庄,规划控制面上镇村。 推进乡村城市化是一项带有全面性、系统性的工作,是今后农村工作中的一个重头戏,财政工作如何服从于、服务于这个工作重点,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我们将着重把握好如下几个方面: (一)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推进地方财源建设 我们认为,在政府财政职能转变过程中,进一步寻找财政事权结合点,完善规范县对镇财政管理的新体制,按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运行要求,巩固壮大地方财源的基础工作,应当成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 首先,进一步寻找财权事权结合点,完善规范县对镇财政管理的新体制。镇财政体制是加强新时期财政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抓好县镇财政机制,从当前看是一个县镇财力划分、分配的问题,从长远看是一个培植财源和加快城镇建设的问题。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努力坚持四个原则,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坚持事权和财权的有机结合,做到镇事镇办,镇财镇理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定县镇两级财权划分和事权的范围界定,消除县财政的包办代替,增强镇政府的权威和职责。二是坚持在兼顾镇利益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调动镇的积极性的原则,既保证县级适度集中一部份财力,加快县域中心的建设,又考虑镇级有一定的财力,增加公益性基础性建设的必要投入。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科学核定收支包干基数,制定增收节支的激励措施,增强不同类型镇的自我发展能力,确保县域经济和中心城镇建设,确保城镇收支平衡。四是坚持确立规范、稳定科学、不断完善体制的原则,分步实施目标。在此基础上,一要做到财政体制的确立与两保两联相结合(即在确保当年收入完成和确保当年收支平衡的条件下,与县定补助政策和奖励政策相结合);二要做到确立财政体制与强化地税征管相结合;三要做到财政体制的确立与县镇转移支付制度建立相结合,通过收入返回、定额、政策、专项、专款、特殊等补助手段,逐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其次,壮大地方财源。财源是财政之本,也是乡村城市化建设之本。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根本出路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开辟新的财源,从而为推进城市化进程奠定扎实的经济基础。因此,我们将按照全县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紧紧围绕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这条主线,帮助各镇制订出符合现有资源条件和经济水平的财源建设规划,调整区域财源结构。一是积极发展效益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全面推进效益农业产业化进程,巩固和强化基础财源。二是促进主导产业升级,强化支柱财源。纺织产业是**县的支柱产业,目前我们正在抓紧实施产业升级、市场拓展的发展战略,大力开展以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双开年活动,加速推进中国轻纺城二次创业,加速筹建**县纺织面料创新中心,并朝着生产力发展中心的要求去努力。与此同时,要加快企业改制步伐,大力发展个私经济和第三产业,培植新兴财源,构建混合型的所有制结构。总之要通过财政体制完善来促进财源培育,通过壮大财源来巩固乡村城市化的地方财力基础。 (二)发挥财政适度调节作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发挥城镇集聚和辐射功能的重要条件。到2003年,我县城市化水平要达到35% 以上,城镇人口、产业要大幅度提高,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不先行提高是不行的。为启动今年的基础设施建设,按集中资金保证重点建设的指导原则,优先发展县域中心和中心城镇。县财政准备拿出6000万元启动资金。3000万元用于县域中心柯桥经济开发区城市建设,通过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创新能力,使其真正成为统率全县经济、辐射集镇、带动乡村城市化功能完善的县域中心。3000万元用于中心城镇建设,今年制订的《**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我们确定七个中心城镇,对这七个中心城镇的道路建设、水源整治、环境建设我们将优先予以扶持,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给予资金匹配。目前首批35个基础设施定补项目已经排定,其中16项道路、桥梁工程,8项大型园林绿化工程,2项排水工程,6项垃圾中转站、生态公厕项目,3项其他公益性设施工程,工程总投资估算2763.4万元,县财政补助610.38万元。为提高资金运行质量,我们强调了三不制度,未经可行性研究和扩初设计,不得进行招投标;未经招投标,财政不拨付资金;未经审计,财政不付工程尾款,以确保财政调节作用的发挥。 (三)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快建立社会化、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 乡村城市化作为促进经济和社会新一轮发展的重要载体,财政要把它作为支持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来抓,这是理所当然的。但乡村城市化大量的工作是社会公益设施建设,在新的时期必须提倡举社会之力办社会事业,聚各方之力推进乡村城市化,最关键的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社会化、多元化、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要摆脱过分依赖财政投入的习惯心理,彻底改变市政公用设施是福利型事业的陈旧观念,确立起经营城市、让使用者付费的新理念,要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对城镇建设中的经营性项目、公益性项目和混合性项目灵活采取招标拍卖、经营权转让、冠名权有偿使用、股份合作直接投入、旧城改造盘活存量和配套联建等多种形式,大胆探索新的投融资体制,逐步把城建项目的建设和经营推向社会、推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