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民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2)
宁国市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基本建成济川大桥、东津河大桥,全面贯通宁国大道,打通了城市南北主干道。启动东津河防洪工程,完成了宁城南路、宁阳路综合改造工程,宁阳公园二期工程竣工开园。在推进市政重点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强力推进城区背街小巷、城郊结合部的集中治理工作,完成了邮电南巷、双龙巷、津南街的整治改造。开展了取缔摩托车非法载客营运集中专项整治,完成了市区公交车站点设置工作。在继续推进环卫体制改革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城市管理模式改革,推行了ABC管理模式,规范城市管理执法和审批程序。进一步做好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筑连接苏浙沪地区的快速通道。目前,连接浙江的河塘公路已全线贯通,通往江苏、上海的宜黄公路今年可建成通车。同时,通过积极争取,我市被确定为全省11个村村通油路试点县(市)之一,全面启动了总长490公里的村级油(水泥)路建设工程。
(七)着力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加强就业培训,新增就业岗位1186个,其中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8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650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征缴养老金1565万元,失业保险金94万元,医疗保险金687万元,工伤保险金8.5万元。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稳步推进。扩大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试点,计划生育率达99.5%,人口出生率2.53‰。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顺利通过拾两基”复查考核和农村义务
教育管理体制督导评估,
高考再创佳绩,专科达线率96.78%,本科达线首次突破千人大关,均居宣城各县市之首。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展,群众文化健康发展。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在经历“3.15”等一系列安全事故的惨痛教训后,全面开展了高危行业市场整顿活动。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始终保持对各类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认真执行党的民族宗教和对台、侨务政策,审计、物价、统计、档案、老龄、残联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进展。
上半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虽然较为平稳,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经济增长速度趋缓,效益有所下降,尤其是宁国水泥厂生产效益严重滑坡,预计影响全市生产总值增速2个百分点,影响财政收入增速20个百分点,全年财政经济形势较为严峻。二是一些重点项目建设相对滞后,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发展后劲亟待增强。三是居民收入增幅与经济发展速度还不相适应,扩大就业和致富群众的任务较为繁重。四是少数部门的全局意识不强,思想观念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一些办事环节“肠梗阻”现象仍然存在;有的干部工作作风还不扎实,自律意识淡薄,服务水平不高。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下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紧紧围绕再争“百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贯彻落实“东向”发展战略,坚持“一主两翼”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落实关键措施,着力构建对接平台,加速建设“两个基地、一个后花园”。根据这一总体要求,下半年要突出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速构建要素支撑平台
坚持增量挖潜与存量盘活、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相结合,科学规划,合理调度,保障需求,加速形成对接长三角的比较优势。
第一,针对土地紧控的情况,做到开源与节流相结合,提高集约用地水平。首先是盘活存量,向内部挖潜要地。全面开展城镇存量建设用地情况专项调查,分类处置,抓紧盘活用好,尤其是充分利用荒坡地。其次是扩大增量,向项目审批要地。积极争取用于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和重点工业项目的省批单列计划用地指标。第三是增加容量,向深度开发要地。建立用地预审联席会议制度,坚持有序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强化建设用地的跟踪管理,确保土地集约利用。同时,加紧推进土地收储工作,为大项目、好项目预留发展空间。第四是用足政策,向置换指标要地。充分发掘我市在土地整理和耕地复垦方面的潜力,置换用地指标,为项目建设储备土地。
第二,针对信贷趋紧情况,做到增加信贷资金供给与拓宽融资渠道相结合,努力缓减资金紧缺压力。进一步完善政银企对接机制和平台,促进沟通合作,实现共赢发展。加强对上衔接,争取将宁国列为全省金融生态安全区,开辟信贷投放绿色通道。紧扣工业经济主体,在服从国家宏观调控和促进地方发展之间找准结合点,争取信贷政策,增加有效投入。着手编制《宁国市年度主要建设项目商请银行贷款建议表》和《宁国市年度商请银行贷款重点支持企业名单》,定期召开银企联席会议,协调金融机构支持重点建设项目和主导产业发展。
第三,针对电力紧缺形势,做到节约与挖潜相结合,努力缓解用电压力。按照“先生活、后生产,保主保重、兼顾一般”的原则,积极对上争取用电计划指标,千方百计搞好电力调度,科学实施限电预案。加紧完善电力设施,加快推进汪溪110KV输变电建设,尽快完成宁阳、梅林110KV输变电工程。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四,针对人力资源紧张的情况,做到培养与输入相结合,保证企业用工需要。坚持内部培训就业与外部输入保障两手齐抓,超前谋划人力资源问题。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规范劳动中介组织,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制度。加强培训网络建设,继续组织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和金钥匙行动计划,尽快培训一批符合企业需求的技术工人。认真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优化务工环境,吸引市外人员来宁务工,逐步形成人力资源的集聚优势。
(二)加速构建产业对接平台。
立足自身优势,按照“产业互补、合理分工、实现双赢”的原则,积极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体系,提高产业配套水平,不断提升经济综合竞争力。
第一,强力推进工业对接。一是高起点编制产业规划,组织实施主导产业腾飞计划。结合“十一五”规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