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社建制调整后的运行情况汇报(2)
“退耕还林”、“绿色通道”等一系列的补偿问题,由于事先的承诺,干后群众应得的补偿不能及时兑现,造成了群众对干部的不满,从而直接导致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降低。
9、农村社会化服务差。
如何更好地提供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一是农民贷款难。二是科技服务组织不稳,服务不到位。三是缺少中介服务组织,特别是缺少自己的中介服务组织。四是农资市场管理混乱,坑农、害农现象时有发生。如假种子、假农药、假肥料等等。五是有的部门只收钱不服务或收钱快服务慢。比如,干部群众反应强烈的“防疫费”和“农网改造”。
10、“一事一议”难以推行。
税费改革后,村组集体的公益事业、福利事业所需经费都得通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由农民自己决定。就目前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思想觉悟而言,难度较大。“一事一议”存在着“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情况。这将影响村集体公益、福利事业的发展。
四、对策及建议
1、切实帮助村干部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努力改善提高他们的工作环境条件,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包括各种专业技术知识、技能
培训、外出考察学习等等),使村干部学习并掌握好先进技术,在群众中率先富裕起来,进一步树立村干部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和威信,从而激发更多年轻有为、懂经济、善管理、思想好、文化水平高的农村青年争当村干部的积极性,有效解决村干部年龄老化、文化程度低、村级后备干部匮乏的问题。
2、提高村组干部工资待遇。
村组干部是“兵头将尾”,他们长期工作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工作量大,工作条件艰苦,但报酬偏低的问题一直未能解决,从而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应适当提高村干部报酬,使他们以更大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抓好村组级工作中去。
为了能使村干部全身心的投入到村务工作中去,我们认为应把村组干部报酬纳入财政预算,按一定的分类标准统一金额,实行“打卡”制度,建议人均每月报酬不低于200元,这样才能使村干部一心一意扑到工作上,多为群众谋发展。
3、建立健全村组干部养老保险长效机制。
村干部既要为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奔波,又要承担沉重的家庭负担,他们工作面宽,肩上担子重,累倒生病后得不到国家一分钱的医疗费。导致村干部工作起来力不从心,有的认为还不如趁年轻挣点养老钱,工作积极性自然也就调动不起来,所以,应该把最基层干部的医疗、卫生、保险纳入财政预算,建立专门账户,以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安心工作。
4、加大尾欠款追收力度。
认真做好社员内部往来明细帐的清理,逐户分析欠款原因,像抓计生工作一样,明确追收责任,任务分解到户到人,对部分“钉子户、赖帐户”,要诉诸法律依法追收。
5、提高农村社会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要把社会化服务推向市场,实行“谁受益、谁负担”,“有偿服务”,“优胜劣汰”。决不能搞“一刀切”、“层层下任务”等。
6、千方百计兑现承诺。
对人民群众的补偿政策,一定要按时兑现,否则,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开展,导致干群关系激化。
7、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充分发挥县、乡镇、村三级劳保人员的作用,寻找、畅通劳动
就业输出渠道,完善民工利益保护机制,使农民出得来、安得下、干得好、有保障。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扩大城镇容量。同时还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实行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减少农民富农民。
8、广辟门路,千方百计壮大乡镇村集体经济,培植财源。
充分利用税费改革中国家赋予农村的有利政策,突出各自的比较优势,大力推进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坚持集中精力培育支柱产业,实施抓大扶优、龙头带动、扩充增量、盘活存量的方略,支撑一批有优势、有潜力、有前景的企业,使其成为乡村经济的支柱。
9、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在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来克服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来提高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从而实现农民增收。
10、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保证转移支付资金按时足额落实到乡镇村一级,要合理分配财力,确保专款专用,以保证基层政权正常运转和农民负担不反弹。
11、加强村社财务的审计监管力度。建议县里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由农业局组织专门力量,在全县范围开展对村社财务的清理和审计监管工作。这样,就能使“村社财务双代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就能顺民心、保农村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