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关情况汇报(2)
五是强化服务“引”。通过创设优良的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创业环境,吸引外出人员回乡创业。象服务外来投资商一样,为回乡创业人员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务,由项目落户地负责项目申报、厂房建设等一条龙服务工作。
3、强化责任,实行“三制”。一是责任制。区委和各党(工)委主要负责同志签定《“凤还巢”工作责任状》,进一步强化主要负责同志和有关负责人的责任,明确要求各党(工)委今年年底前必须招引投资500万元或两年内形成500万元销售的目标数,并将完成情况列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对完成任务的领导班子和工作实绩的单位和个人将进行表彰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单位,年终不得评为先进,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直接责任人不得参加评先和评优。二是联系制。在建立区四套班子分工联系的制度上,建立组工干部、科级干部联系回乡创业人员制度。区领导干部、组工干部联系到党(工)委,落实到村;党(工)委科级干部按分工联系到片、村,落实到人。对计划回请的人员,一一落实责任,有目标回请时间和回请责任人,责任人必须有副科级以上干部。要求各责任人保质、保量、按时完成规定任务。三是月报制。各党(工)委每月25日前用软盘上报已回请人员情况和计划回请人员动态,区委组织部按月予以通报,通报发至区两套班子领导和各党(工)委主要负责同志。区委主要负责同志在5月份的“三百工程”情况通报上作了批示:要求“各块要重视此项工作,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不准搞形式,图虚名。”区委主要领导的批示转发后,极大地推动了全区“凤还巢”工作的深入开展。
“凤还巢”典型
侍成华,~年从江阴回家乡南洋镇,投资2000万元,创办了盐城华泰纸业有限公司。二期工程竣工投产后销售收入可达1.2亿元,利税可达1000万元。
宁文,2002年从日本回乡创业,投资1000元创办拓诚文化用品有限公司,主要生产信封装饰礼品,产品全部销往日本,吸纳了120人就业,~年销售达1200万元。
祁亚明,~年从泰州回家乡青墩镇,创办新科达机电制造有限公司,总投资1499万元,已完成投资1050万元,1000平方米和800平方米的两幢主厂房已竣工,20多台机器已安装完毕,设备性能正在调试,其中部分机器已试产,预计7月可投产达效,形成税收。另一幢800平方米的厂房钢架正在焊接之中,2年内销售收入可达3000万元。
陈志强,原在~创业,~年底回家乡便仓,创办唐古拉工艺制品厂。该公司占地13亩,一期工程投产500万元,目前近3000平方米的厂房正在施工中,办公楼准备动工,整个工程完工后年销售近千万元,利税超百万元。
凌海波,原在罗马尼亚投资,~年5月回乡创办盐城市豪杰制衣有限公司,总投资500万元,购买了1000多平方米的厂房,用工110人,现已投入生产,年实现销售可达1000多万元。
李伟,原在常州创业,今年6月份,回乡创办盐城森德纺织有限公司,已新建三幢厂房,计2250平方米,目前正在实施附属房建设和机械设备进场,预计今年9月份可投产达效,一期投资共1000万元,2年内销售收入预计有6000万元。
在这些典型的带领下,一大批在外创业“能人”回到家乡,一大批“凤还巢”对象从弱到强、从分散到集聚,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三、关于农村党员“亲情联动”活动开展情况
“亲情联动”的核心是“结对帮扶”。“亲情联动”的方式要实现两个转变:从生活帮困向项目带动转变,从扶贫帮困向扶持创业转变。今年我们亭湖区主要抓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分类指导,分块推进。对全区8164名农村党员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台帐。对先富党员,争创“双强党员示范户”,打造农村党员带领群众创业的示范群体;对50多以下有项目基础的985名党员开展学一门技能、上一个项目、转移一名家庭劳动力的“三个一”活动,提高致富能力;对596名建国前老党员逐一落实“双强”党员和非党致富大户结对帮扶,对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的306户老党员家庭,实行“双结对”,还落实区、镇机关党员干部结对帮扶。二是创新方式,抓实措施。具体做到“四联四扶四助”。一是在“联”上下功夫。主要是创新帮扶联动的形式:⑴实行机关干部结对——上下联。区“亲情联动”活动领导小组每年初以文件形式,明确区四套班子成员、区镇两级机关干部与全区农村建国前老党员、困难党员、特困农户、城市特困家庭“一对一”“几对一”帮扶,对建国前困难老党员各镇党委还明确一名班子成员作为帮扶责任人,安排一名镇机关干部作为项目联系人,做到帮扶联到户,责任联到人,措施联到位。⑵明确“双强”党员干部帮扶——户户联。在全区农村排出626名“双强”村干部、党员与建国前老党员、困难党员、特困农户实行户对户帮扶。张庄街道“双强”党员,草莓大王张长江,利用自己种植草莓致富的优势,帮助建国前老党员王传来儿子种植草莓,并带动周边20多户农户种植草莓,使每户人均增收1785元,户户联,联出“致富经”,实现户户增收。⑶发挥特色产业带动优势——产业联。我区围绕创树“一镇一品、一村一色”为目标,注重培大、培强特色产业,以特色产业为纽带,优先吸收建国前老党员子女、困难党员、特困农户加盟,带动农村贫困群体致富。南洋镇倾力打造“萝卜之乡”,三洼村委王宏群率先创办萝卜协会,投资10多万元建起库房,将注册的“三星”牌农产品销往上海、宁波等地,一组的建国前老党员陈金扬在他的带动下,投资2.5万元上大棚、长蔬菜,“小萝卜”带动了全村600多户农户,户户种蔬菜,天天奔市常张庄街道的葡萄业,新兴镇的花卉、
养殖业,青墩的脱水蔬菜、雪菜等特经、特养业等产业,带出了老党员、困难农户致富的新天地。⑷强化龙头企业聚合效应——企户联。龙头企业带动力强、聚合度高,抗市场风险能力强,在“亲情联动”中,我们抓龙头企业,以“公司+老党员子女+农户”方式,带动百家千户脱贫致富。张庄被誉为“齿轮之乡”的张庄街道有40多家齿轮企业,千万元销售的有8家,吸引周边村近4000人进厂打工,户均1.8人,全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