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查报告 | 情况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报材料 | 实习报告 | 述职报告 | 述廉报告 | 调研报告 | 调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整改措施 | 整改报告 | 整改方案 | 报告写作
开题报告 | 辞职报告 | 申请报告 | 考察报告 | 工作报告 | 离职报告 | 结题报告 | 竞聘报告 | 学习报告 | 请示报告 | 社会调查报告 | 可行性报告 | 社会实践报告 

“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5)

情感考查相结合,笔试、口试与操作相结合,平时测评与终结性测评相结合,达到分项检测与综合评价相统一,全面评价每一位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小学各学科教研员确定试验校和骨干教师在教学中以新教材试教、学科教学评价和创新教育作为教研工作的重点,深入开展知识、技能、学习情感专题研究,在建立小学考查学科“分项检测、等级评价”的基础上,拟定了《蓟县小学考查学科学生学习水平测评指导意见》,对考查学科的检测内容、方法、要求和标准做出了具体的规定。评价重视知识、能力的评价,更注重学习情感的评价。加强对小学考试学科的管理与指导,改革监控和评价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经过研究探索,运用,学生素质教育综合评价体系逐渐完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之后,我们又深入基层校进行调研,进一步掌握教学评价方案在学校实施过程中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完善《蓟县小学考查学科学生学习水平测评指导意见》;完成《蓟县小学考试学科学生学习水平测评指导意见》(试行稿)的修订工作,使小学有关学科的教学评价更具有可操作性、科学性和实效性,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评价体系
    (四)创造了一大批先进的教学模式,撰写了大批有价值的经验论文。
    第三阶段中,我们征集了国办中小学、乡镇中小学等不同层次的学校和城区、山区、库区和边远地区等不同地区学校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方法、途径过程中撰写的论文、经验等100多篇,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案例、教学课件80多份。教研室中心课题组举行了课题结题报告会。以汇报、经验交流,优秀教学案例评比和优秀课展示的形式举行全县课题研究成果展示活动,推广课题实验经验。
    中小学各学科已探索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典型经验,构建多个教学模式,涌现了多个有实用价值典型课例。
    高中学科创建的语文“联想拓展作文”教学模式;化学“导学—探究”化学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施;政治“三自一导”教学法;蓟州中学的“双主体型”课堂教学模式;杨家楼中学《地理学科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初中数学“问题——猜想——探究——应用”教学模式;“异步目标,导学模式”;官庄镇教委的《以培养自学能力为主题,以思维规律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城关镇中学的《加强学科活动,培养学生能力》;小学学科创建了“协作,点拨反辣,“以读代讲,感悟教学”,“单元授课,激情导学,协作,能力发展”模式,小学数学的“自学——探究”模式;城关小学《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策略的研究》。
    在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方法、途径过程中,有一大批论文、经验发表和获奖:
    ~在市教研室教研信息化工作汇报会上夏守山主任以《搞好教研网络建设,开展好网上教研》为题,向市教研室领导和汇报了蓟县教研室在“非典”时期开展网上教研的经验;
    ~、7在天津市教研信息化工作推动会上,张秋亮以《技术提升教研,创新决胜未来》为题,向全市各区县教研室介绍了蓟县教研室开展信息化教研的经验;
    ~年《天津教育》第一期,将以《北方风来满眼春——走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蓟县教研工作》为题,从领导重视、教研员职能转变、课改培训、教师观念的转变和课堂教学面貌的变化等方面报道蓟县教研室的认真搞好新课程实验的做法和经验。
    刘晓英、赵永华执笔的《“导学谐振,主动探索,主体发展”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及操作体系》获~年天津市中小学第九届教研教改“双成果”一等奖;
    牛士诚、于俊文、邵焕芝合写的《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与认识》刊登在~年7—8期《天津教育》上。
    邵焕芝撰写的《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或2001年素质教育新世纪论坛征文市级二等奖;《实施教学创新,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获2002年市教育学会综合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论文二等奖;
    高中化学教研员李忠《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与思考》获~年天津市中小学第九届教研教改“双成果”二等奖;
    初中“异步目标,导学模式”被收录在市教科院、蓟县教育局联合主编的《走进教科研》一书;
    初中英语教研员吴守利《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探索》被收录在张建昌主编的天津市九年义务教育《学科素质教育指导》一书中。
    五、课题研究后的体会与思考
    (一)课题研究后的体会:
    1、教育要改革、模式要更新、教育科研必须先行。
    2、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的基本保证。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并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寻求解决办法是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的基本途径。
    4、教师创造性水平的发挥是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的基本前提。
    (二)课题研究后的思考:
    1、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研究的范围十分大,课题研究中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面广量大,而我们子课题的研究仅仅局限于中小学课堂教学这一领域,如何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等,也是今后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
    2、我们目前的研究成果认为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只是初步的,是培养一种意识,当前,在权威的评价机构还没有完整科学合理可操作化的体系之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究竟怎样进行界定与评价,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3、在实施国家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又提出了
上一篇:*县关于2004年度开展行政执法的情况报告 下一篇:**市人饮解困和氟病区改水工程检查验收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