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4)
化路子。要把工业园区作为培育特色工业和优势产业的重要载体,进一步搞好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工业园区建设,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资金、技术、人才的聚集,使工业园区尽快形成规模,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
加快发展高原特色旅游业,进一步提高服务业水平。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开发的思路,进一步加快青海湖、塔尔寺等特色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兴办特色旅游项目,尽快使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商品和服务贸易,积极培育连锁经营、代理配送、实物租赁、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加快信息、金融、保险、会计、法律服务及社区服务业的发展。
五、优化地区经济布局,提高城镇化水平
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是我省的基本省情。今后五年,要立足于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优化生产力布局,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以重点地区、重点城镇的发展带动全省小康社会的实现。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集中力量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发展。加快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地区建设,加速城镇化、工业化步伐,在全省小康建设中更好地发挥其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柴达木地区要依托资源优势,建设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的工业项目,提高工业化水平,尽快建设成为我省新兴的工业基地。环湖地区要以加强现代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饲草饲料基地建设为重点,率先把这一地区建成现代畜牧业示范区。青南地区要以加强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设施畜牧业为重点,着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力组织实施休牧育草工程,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旅游业,努力把这一地区建成风光秀美、高原特色鲜明的生态经济区。
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继续加快西宁市、格尔木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提高现代化水平。加强城市资产运营,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千方百计使经济发展得更快更好,增强带动力和辐射力。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进一步加快州府、地区所在地和县城的建设,搞好道路、桥梁和公用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改善人居环境。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把城镇建设与市场建设、农牧业产业化、服务业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促进人口、资本和技术向城镇集中。改革户籍管理、土地使用制度,鼓励富裕起来的农牧民到城镇定居落户、务工经商。
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切实改善发展环境
改革开放是发展的不竭动力。今后五年,要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宏观调控,改善环境,不断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的营运管理机制,促进国有资产的流动与重组,通过增资扩股、发行债券、合资合作等方式,扩充优势企业资产,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通过资产转让、拍卖、股份制改造等方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整体上放大我省的经营性资本总量。同时,要积极推进非经营性资产的调整和管理。要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建立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继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企业的体制创新。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要继续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建立和完善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
行政管理体制。要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吸引和组织民间投资,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对城镇公用基础设施、农牧业产业化、企业技改和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项目继续实行财政贴息。加强财政收支预算监督,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坚持依法治税,强化税收征管。积极培育资本市场,发展金融业,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改善投融资环境。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努力营造诚实守信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依法保护各类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内、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要把改善投资和建设环境、塑造青海良好形象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来抓,坚决兑现国家和我省的招商引资政策,千方百计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便利。做好招商引资和项目推介工作,力争五年间利用国外投资和省外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利用外资嫁接和改造国有企业,引导外商向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要加强与国内其他地区特别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合作,积极引进优势企业的资金、品牌、管理、技术和人才。培育出口创汇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进一步推动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加强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继续完善和坚决兑现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下决心解决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取消对民间投资的不合理限制,严肃查处对非公有制经济设置障碍的人和事,依法保障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经过五年的努力,使非公有制经济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到40%左右。
七、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今后五年,要始终把维护、实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