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欢迎词 | 北京导游词 | 上海导游词 | 广东导游词 | 天津导游词 | 湖北导游词 | 湖南导游词 | 河北导游词 | 河南导游词 | 重庆导游词 | 四川导游词 | 黑龙江导游词
安徽导游词 | 福建导游词 | 吉林导游词 | 辽宁导游词 | 山东导游词 | 山西导游词 | 陕西导游词 | 广西导游词 | 甘肃导游词 | 青海导游词 | 贵州导游词 | 内蒙古导游词
海南导游词 | 江苏导游词 | 江西导游词 | 浙江导游词 | 宁夏导游词 | 西藏导游词 | 新疆导游词 | 云南导游词 | 香港导游词 | 澳门导游词 | 台湾导游词 | 英文 | 游记

河南洛阳古墓博物馆导游词(2)

2013-04-26 18:09
导读:1、联系与强化血缘和亲族关系。 2、重视与推崇敬爱先人的孝道观念。 3、强调丧葬的社会教化与文化积淀。 人类学 和考古学的资料证明:丧葬礼俗决不

  1、联系与强化血缘和亲族关系。
  2、重视与推崇敬爱先人的孝道观念。
  3、强调丧葬的社会教化与文化积淀。


  人类学和考古学的资料证明:丧葬礼俗决不是人类一诞生就有的,而是到了一定的阶段才开始出现。当人类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人类的思维能力有了提高,社会组织的结构也已有原始规范的迹象,丧葬制度便开始萌芽和产生了。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包括埋葬制度和居丧制度,而居丧制度又包括丧礼制度和丧服制度。


  埋葬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葬法、葬式与墓向
  1、葬法:葬法指埋葬死者的方法。中国古代葬法种类很多。采用哪一种形式埋葬死者与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意识形态等都有关系,其具体形式主要有土葬、火葬、天葬(鸟葬)、水葬、野葬、瓮棺葬、悬棺葬、衣冠葬等。衣冠葬是中国古代一种比较奇特的葬法,其特点是墓内无死者的尸体,仅埋葬死者生前穿戴的衣冠。这种葬法,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出现。这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有关。在当时,氏族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掠夺财富的战争,一些氏族首领、军事将领或勇士,或为保卫氏族生存而献身,或在掠夺财富的战争中战死,其尸体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收回。于是,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往往要为他们举行盛大而隆重的葬礼,对他们实行厚葬,为他们建造衣冠冢,祈求他们的亡灵为本氏族带来更多的福气。

  2、葬式:葬式即安葬死者的姿态。从死者尸体入埋时的身体姿势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仰身葬、侧身葬、俯身葬三种;从死者尸体入埋时的肢体置放状况来看,则可分为直肢葬、蹲肢葬、断肢葬、折肢葬等;从墓葬遗址中发现的人骨堆放状况来看,又可分为叠骨葬、骨架扰乱葬等;从死者入埋的次数来看,又可分为一次葬、二次葬或一、二次混合葬等;从墓坑中入埋的死者人数来看,又可分为单人葬、多人葬。

大学排名

  3、墓葬方向,简称墓向,一般是指死者埋葬时的头向,有时也指面向、足向等。它是我国人类社会埋葬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具体的定向原则:1、向日出方向2、向日落方向3、向高山方向4、向流水方向5、同本族文化同一方向等。墓葬定向的意义是原始人祖先崇拜和灵魂不灭观念的产物,其意义有三:一是认为人死后,灵魂要回到原来的老家去,因此头就朝着老家的那一方向。中国人叶落归根的思想便源于这种观念;二是认为世界有一个特殊的地域,人死后,就应到那里去生活。因此,埋葬死者时就朝着这另一世界的方向——日落方向,是亡灵的集中之所,是区别与人间的阴间世界;三是认为人的生死犹如太阳东升西落一样,因而埋葬时应背东向西。


  二、葬具、随葬品与墓志


  1、葬具:是指装殓死者尸体或遗骨的用具,土葬所用称为棺椁。但棺椁在古代又有内外之分。棺为直接装殓尸体的葬具,为区别棺或椁,又有人称其为“内棺”,因其与死者尸体最为接近,故又称“榇”,又因其一般以木材制成,故也称“棺材”。椁,因其在内棺之外,故又称外棺;又因其大于内棺,故又称大棺。棺椁的使用方法,《礼记》有载:“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是故衣足以饰身,棺周于衣,椁周于棺,土周于椁,反壤树之”。


  2、随葬品:从山顶洞人把石制工具和石珠、穿孔兽牙等饰品一同随死者埋葬的事实可知,随葬习俗几乎与丧葬习俗同步,而最初的随葬物品均为死者生前用过的武器、工具、生活用品以及简陋的装饰品,以寄托人们对死者的淳朴祝愿。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帝王贵族不仅生前酒池肉林,骄奢淫逸,并幻想死后到另一个世界里仍能享受富贵,往往用大量的能显示其生前地位及财富的专用品和大量的金银玉瓷、珍奇玩好之物随葬,逐渐形成了厚葬的风气。于是一种专用的随葬品——明器就产生了。明器又称为“冥器”、“盟器”、“鬼器”、“息器”,是专为死者随葬而制作的无实用价值的各种器物模型的统称,一般用陶土、竹木和石头制成,也有一些是用玉石或金属以及纸等材料制成的,用以安慰死者之灵。这些明器大多依照日常用具制作,还有一些依据家畜、房屋等动产或不动产所模仿。做成人或家畜、鸟兽模型的明器即所谓“俑”。不过一般情况下,明器很少单独随葬,大多是和部分实物一起下葬。北宋以后逐渐流行纸扎明器,纸扎明器并不随葬,而是在下葬时或下葬之后焚烧,这种纯粹象征性的明器可能是最经济的寄托哀思和希望的器物了,所以直至今日仍在普遍使用。

中国大学排名


  3、墓志:墓志的性质与作用和墓碑相似,是记载死者姓名和家世生平事迹的石刻,文章末尾缀有称作“铭”的韵语颂词。不同的是墓碑立于墓前而墓志则埋于墓中。墓志起源于东汉,魏晋以后普遍流行。早期的墓志形似碑而较小。南北朝后,墓志一般作方形,由志盖和志石相合而成。志盖多作橥顶形,一面刻有篆体的标题。志石上则刻有志文、志铭,唐代以后还有撰文者及书写者的姓名。历代墓志,其志文、书法不少出自名人之手,且大多有当时的史实记载并录有确切纪年,因此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史料价值。


  三、坟丘、墓穴


  1、坟丘:中国传统的葬式是实行土葬。实行土葬,要把死者安置在棺中,然后埋入土穴。埋棺之处叫做墓,也叫做茔,墓地周围以内叫做兆域,在墓地埋棺之处的地面上堆土成丘状,叫做坟,也称冢,也就是说墓指平处,坟指高处,所以古人讲“土之高者曰坟”,又说“葬而无坟者谓之墓”。中原地区以土坑竖穴墓为主要的墓葬形制,但直到西周初年,地表上还没有明显的坟丘。到了春秋晚期,中原地区才出现了坟丘式墓葬。土丘坟一经出现,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便迅速流行,墓葬由“不封不树”一变而为“大封大树”,至战国时已巍然成风并且制度化。秦汉以后,几乎可以说无墓不“坟”。秦汉时的坟丘以方锥形为贵,一直延续到唐代。但规定只有皇族可以使用方丘,一般贵族和平民均为圆锥形。至明初改方形陵为圆形宝顶起,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庶民百姓之墓,都带有圆锥形坟丘,所不同的只是占地大小和坟丘的高低。

上一篇:河南洛阳导游词欢迎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