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工作计划 | 大学工作计划 | 班主任工作计划 | 班级工作计划 | 行政工作计划 | 安全工作计划 | 部门工作计划 | 医务工作计划 | 年度工作计划 | 机关单位 | 寒假计划
教师工作计划 | 小学工作计划 | 团支部工作计划 | 个人工作计划 | 培训工作计划 | 卫生工作计划 | 销售工作计划 | 后勤工作计划 | 半年工作计划 | 农村农业 | 暑假计划
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工作计划 | 学生会工作计划 | 德育工作计划 | 工会工作计划 | 财务工作计划 | 社区工作计划 | 工作计划范文 | 学习计划 | 办公室工作计划 | 党支部

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4)

,培育一批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企业,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
    24、有效聚合发展要素。增强要素资源对跨越发展的支撑能力。加快发展地方金融,深度推进银企合作,放大区域经济发展的地方金融张力。创新企业融资方式和融资平台,鼓励企业资本经营,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建立金融安全的长效机制,加强资金运行监控,确保经济稳定发展。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落实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政策措施,推进中小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突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进一步完善企业服务平台,充分发挥行业商会对企业生产经营的自律、管理与协调作用,提高中小企业社会组织程度。进一步增强土地、电力、能源、水资源等要素资源供应能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要素支撑。
    25、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科学理念,着力加强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人才支撑。以能力建设为核心,进一步加强对高层次学术带头人、企业家、党政领导骨干的培训,造就一批跨越发展急需的领军人才。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积极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健全人才市场体系,加快我市急需的专门人才引进,健全外地人才柔性引进机制,提高人才保障能力。
    26、深入开发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量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素质劳动者,结合我市产业集聚发展的实际,调整优化职业教育结构,整合职教资源,增强职业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功能。规范劳务中介市场管理,加强劳动力岗前培训和在岗轮训,大力引进外地适用劳动力,优化劳动力结构,增强劳动力供给能力。
    九、合力构建
    27、维护社会安定祥和。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投入,着力解决社会建设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与突出问题。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关注弱势群体和大多数人的利益诉求,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一步完善社会矛盾大调解机制,畅通诉求渠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突出抓好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倡导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能力,高度重视安全生产,营造安宁的社会环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大防控体系,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深化平安创建,着力打造平安通州。
    28、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优化就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落实就业政策,健全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解决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努力实现相对充分就业。进一步健全“广覆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健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基本保险,大力推进农村新型医疗保险,依法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建立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特困户救助、医疗救助、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户救助、教育救助、再就业救助、养老救助、自然灾害救助为主要内容,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让社会各阶层共享发展成果。
    29、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确保教育优先发展,调整优化教育结构,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教育发展促教育公平,促进城乡教育和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健全教育资助体系。高水平发展基础教育,提高办学质量。健全多元化的教育投入机制,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积极发展民办非义务教育。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培育具有通州特色的城市文化,建设文化大市。进一步加强新闻宣传、广播电视工作,满足群众多层面的文化需求。
    30、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全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防治能力。加大初级卫生保健投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制。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支持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医疗事业,满足社会多层次、多样化的卫生服务需求。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保证食品、药品安全,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全民健康素质。
    十、为“十一五”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31、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胜利实现“十一五”规划,关键在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大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各级党组织贯彻科学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务实创新的能力。各级党组织要科学确定发展战略和工作思路,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健全科学的工作考核体系,将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建设水平、生态环境水平列入考评内容。进一步加强党内民主、党内监督和党的自身建设,在“三个代表”、推进“两个率先”的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
    32、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党对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政务公开,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务、对台工作。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国防动员建设和人防建设,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全面推进“法治通州”建设,大力推进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法治化,全面提高依法治市水平。
    33、大力弘扬新时期通州城市精神。大力弘扬和“自信、包容、求实、创造”的新时
上一篇:关于2006年县市场整顿工作安排意见 下一篇:国税局管理科2006工作重点